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近日在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获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人获得万美元奖金。
三位国内顶尖大学的科研人员因创新研究,每人获得万美元重奖,这对我国科技领域来说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好事。它不仅表明了国家一如既往支持科技创新的决心,更是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深化的一种承诺——谁有创新意识,谁有创新能力,谁有创新成果,谁就能够名利双收。
创新能力强不强,昭示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而作为创新领域的重要一个内容,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影响国家转型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要走创新发展之路。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清醒地看清这一点。比如,此前“桂西铝土矿地质与勘查”荣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项目团队获奖金万元;“广西杉木良种选育及大中径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成果转化收益奖,课题完成人获得奖金63万元,当他们受到政府重奖时,社会上就出现了一些质疑的“杂音”。
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科研人员已拿了国家工资,做科研、搞创新就是其本职工作,凭什么额外还拿奖励?
其二,科研创新人才都是利用国家提供的场地、设备、资金等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科研创新开发才取得成果,凭什么既得名又得利?
这样的质疑显然失于偏颇。“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思想,已不适应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发展需要。我们要看到,科研是一项特殊劳动,与一般性的简单重复劳动有着本质区别,它在价值创造中的乘数效应和倍加效应,远远超出日常性的工作贡献。这正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源泉,对此必须重奖。
科学创新是一项艰辛的工程,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才能一点点取得进步和突破。所创造的价值也尤为巨大,理应获得与这一价值相符的物质和精神回报。如果不支持、不鼓励、不重奖,没有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因此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至于说进行科研创新开发用了国家的场地、设备和资金,就更说不过去了。任何一个国家推动科学研究,都必须要进行前期的投入,没有前期投入,哪来后面丰硕的回报?
对重奖创新型人才的质疑,其实并没有很好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创新,都对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给那些在科研领域积极创新的杰出人才足够的名利回报,既是尊重科学、激励科研人才创新研究的体现,也是在倡议鼓励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各领域都乐于、敢于创新的良好心态和浓厚氛围。
不过,作为科研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创新也需要有一种“坐冷板凳”的坚守,有“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我们不提倡一味以获取名利为目的作法,事实上,思想不纯、心有旁鹜者,科学研究与创新也难以出成果。我们愿意看到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像黄大年那样,不图名不图利,专注在科学研究领域里实现以身报国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反对社会轻视甚至漠视科技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和创新成果。我们的价值导向,就是要让那些对国家、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名利双收。
由此联想到广西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我们仍需进一步推出和完善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落实,给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杰出科研人员足以与其成绩相匹配的名和利,保障并鼓励科研人才在各自领域专心搞科研谋创新,为广西乃至整个国家贡献才智和能量。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陈盛文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白癜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