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南宁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简介 > 第期冬至随笔

第期冬至随笔

发布时间:2021-2-25 13:11:55   点击数:

文/金阿根(浙江)

在城里住了半个多世纪了,老家乡下的习俗,依然在眼前晃悠。现代人热衷于什么情人节圣诞节这些舶来品的洋节,淡化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好在乡间并未忘记,比如冬至,乡下人称为"冬节",肯定要做麻团和米饺,城里的超市和早餐店也会供应团子和荚子(饺),使我想起当地的风俗民情,勾起我对往事的几多回忆。

冬至,顾名思是进入冬天了,天空涂抹了一层青灰色,萧瑟的西风吹落的黄叶铺满一地。早晨起来银霜满地。而有时的冬至,却是"十月小阳春",江南大地依然郁郁葱葱,暖暖的阳光晒在身上,仿佛又是春秋时节。然而不管天冷天热,冬至这个二十四个中国节气之一总是如期而至。

节日之前半个月,女人们便忙碌起来。浸泡糯米、晒干、磨粉,还有把糯米炒熟后磨炒米粉,家家户户的窗口飘洒着香气。冬至前一天包饺。圆型的是豆沙馅,长型的是菜包饺,馅子是咸菜豆干冬笋肉丁炒熟的,皮是用糯米粉揉出来的,也有用艾草摻成青色的。麻团也是用糯米做的圆球状,比汤圆大一倍,在水里煮熟捞起沥干,在炒米粉里滚一下变成麻球样,醮着糖吃,又香又甜又糯。每当此时母亲就说少吃些,糯米食不易消化容易得胃病。但这种麻团饺子得先在家供奉祖宗,再到坟头上供后,象征性加点坟泥,将供品放在坟上才能回家。

冬至是白天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毎当冬至夜,晚饭后奶奶照例拎着烧香篮到土地庙宿夜,烧香念佛到天明。她烧了大半辈子的香,念了大半辈子的佛,吃了大半辈子的素,说是为了超度被日寇杀害拋尸荒郊的我爷爷亡灵,保佑三个儿子中唯一活下来的我父亲平安无事,也为我这个孙子健康长大能出人头地。土地庙里,香烟袅袅绕绕,木鱼叮笃声声,嘴巴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一个个曲背的老妇,一张张多皱的老脸,是那么虔诚和专注。我懂事后,觉得她们有点儿可怜又有点儿可悲。其实奶奶心里明白,说那时老百姓吃苦头,是老中央(国民党)腐败无能,和平佬(汪伪)汉奸们为虎作伥祸害百姓。无非是在土地庙里籍以安慰创伤的心灵。

"文革"时期,首当其冲被打砸的是土地庙,不仅破败不堪香火断绝,成了生产队堆放农具的仓库。直到改革开放,宗教信仰自由,众人筹集善款重修,香火又旺了起来。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当年的青葱少年,已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冬至也好,冬节也罢,再也没有当初奶奶说的"懒惰婆娘望年到,贪嘴婆娘望节到"那种欲望。无非是早上吃几颗汤圆,或买几只传统菜包饺。因为在山东当了几年兵,倒是对水饺情有独钟。除了去父母墓前摆上水果糕点拜上几拜,也就别无他事。闲来在家沏一杯茶,坐在玻璃封闭的阳台上。不去想老家乡下往事的苍凉。孩子们长大了飞走了,和老伴朝朝暮暮,一起静看日出日落,度过夕阳无限好的这一段人生。

作者系浙江省作协会员。《乡村精短文学》特约作家。

注:图片来源网络

平台主编:伍美顺,笔名村庄,山叶子。广西桂林全州人,中共党员,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武汉草根文学丛书编委会“特约作家”;当代作家联盟签约作家;中国寓言文研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萧乡文学社作家。已先后在《大鹏湾》、《西江文艺》、《南叶》、《江门文艺》、《打工族》、《打工文学·采贝》、《侨乡文艺》、《嘉应文学》、《三月三》、《文学百花苑》、《家乡》杂志、《花桥》杂志、《天湖》杂志、《幽默讽刺.精短小说》、《广西党建》、《广西人大》、《桂林公安》、《乡镇论坛》、《珠江潮》、《长城》、《乌苏里江》等杂志和《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宝安日报》、《广西日报》、《广西文艺报》、《广西政法报》、《桂林日报》、《桂林晚报》、《桂林卫生报》、《广西电力报》、《玉环日报》、《当代信息报》、《全州报》、《河南科技报》、《吴地文化、闪小说》等杂志和报刊以及网络平台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三百余篇。有短篇小说入选作家文库《落花满径》(中国文联出版社)一书和短篇小说精选当代作家联盟《飞鸟的天空》(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书;小小说收录《精品小小说》(漓江出版社)一书。现系“乡村精短文学”网络平台主编。

投稿须知:

1.投稿需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ningwanbao.com/wbjj/52786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