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东升,
日光初现。
南宁这座古老的绿城,
又拨动了新一天的轮盘,
忙碌的身影开始布满城市大大小小的角落。
△日出下的南宁大桥(张鹏摄)
在这个见证了南宁城60多年发展变迁、
陪伴了南宁人60多年的老地方
——交易场,
更是充满了市井的气息。
交易场的早市起于清晨6时许,持续两个小时结束。窄小的南京路,被商贩、货车挤得满满当当。早起的老人、做餐饮买卖的采购、附近的居民纷至沓来。
最近,有传闻称南宁交易场将被拆除
引起了一波满含情感的“回忆杀”
▽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好像那里有很多中药材铺子香料铺子之类的,以前年代可以在那里批发饮料布料,还有很多的三轮车。我要上王者:充满回忆的地方,在那里你总是可以搜寻到意外的惊喜。不吃鱼的羊毛卷:小学之后就去得很少了,交易场虽然有点破旧,但却是很有市井气息的地方,都有小时候的回忆。我最可爱鸭:以前总是大人们带着我们去逛商场,“见识”到了妈妈和那些老板们讨价还价的“功力”,希望我以后也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逛一逛。Z:交易场有很多很新奇的玩具,总喜欢和朋友们拿着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零花钱去那里买自己想要的小玩意儿,都是快乐的回忆。螺蛳粉是最美丽的颜色:那里好多老板都在king白话,吆喝叫卖,仿佛这就是真正的生活。难道真的要这么说再见了吗?
官方回应来了:
南宁交易场最大的管理方南宁威宁市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只是看到公布了房屋征收的拆迁方案和补偿方案,并没有明确的具体拆迁时间,同时也希望广大经营户继续安心经营,南宁交易场告别历史舞台还尚需时日。
老南宁人们,
交易场还将继续陪伴我们一段时间!~
那么,你知道它最初的模样吗?
让我们乘着时光机,
去找寻那些古老的记忆……
那些过去的曾经
“交易场这块地方,解放前就有一些小商贩聚集在一起做买卖。解放后,老百姓看中了这里的商机,陆陆续续来到这里生活,做些小生意。”——南宁市民覃志华先生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交易场北大门
年,政府开始兴建农贸交易市场,当时的流通摊位带来了门庭若市的繁华景象。年,旧的交易场进行改建,并于年建成了现在这个4层楼的综合交易市场。90年代后,朝阳商圈进一步扩展,交易场成为了南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南京路,现在是交易场侧门
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对于老南宁的商贩们而言,交易场既是他们最可靠的衣食父母,又是他们最最疼爱的孩子。
△交易场东角(现在的大和平位置)
老南宁人的“淘宝地”
“南宁交易场能够支撑这么多年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平靓正。”南宁交易场三楼南宁市冠腾综合贸易公司的经理杨洁说,“你想得到的这里都有卖,你想不到的,这里也可以淘得到。”
据杨洁介绍,商品达二十多个大类多个品种。据相关数据显示,南宁交易场的商品远销全国18个省市及东南亚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年成交额约12.15亿元,被誉为南宁的“小义乌”。
交易场是南宁市规模最大的综合商品批发、零售市场之一,共分四层,一楼经营干杂、海鲜(干、鲜都有)、生鲜、肉食、鱼类、蔬菜、水果等。
二楼是文化用品、玩具、小五金、礼品等;三楼床上用品、毛巾、日化、化妆品等;四楼主要是生活用品、小家电、五金。
“小时候包书皮、橡皮筋、书包都在南宁交易场里买得到,琳琅满目的一排排商品,每次进去总是挑花了眼,至少要逛上一下午才肯回家。”
当然还有一些传承着南宁独特风味的店铺,它们装载了记忆中最经典的味道。
商业繁荣
所幸有他们
交易场之所以能够陪伴我们走过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记忆中最为经典的“淘金宝地”,都离不开商贩们的辛勤耕耘。
进货的商贩们总是步履匆匆,有的甚至扛着两包一次性饭盒往大门外走,一人横占三人的空间,毫不减速,来向的行人纷纷让行。
在交易场的经营户中,很多都是这里的“世家”,几代人共同经营着家族生意,一做就是大半辈子。许多商户的亲戚和街坊也都在这里做了几十年的生意,区别只在于销售的货物各不相同。
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对于老南宁的商贩们而言,交易场既是他们最可靠的衣食父母,又是他们最最疼爱的孩子。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未来将何去何从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迅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经营模式;疫情的突然爆发、交易场即将被拆除的消息的传开,也对商贩们带来了一定的打击。
在三楼经营床上用品的谢大姐在这里经营已有26年,“现在生意不好做,一个早上也没得发市,一天营业收入还够吃一碗粉的。”谢大姐快人快语,他们经营床上用品分淡季和旺季,每年学生开学的八九十月份以及春节期间是最火的。“有时候忙到中午连午饭都没得吃,批发零售什么都做。现在每天要维持摊租、小工工钱,基本上很难维持下去,生意再这么下去,我们也要考虑做别的了。”
谢大姐说,随着网购的兴起,他们的生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次疫情更是让他们的日子愈发艰难,“如果搬走,再搬回来也不太可能了,因为场租和氛围都物是人非了。”谢大姐有些无奈。
林叔曾经也是交易场里的一名服装摊摊主,现在摊子已经交到了他女儿手上,经历两代人的经营,看过它人声鼎沸,也见过它冷冷清清。
“几十年前啊,我们这个生意真的是红火喔,外面夜市摆摊的都是来我们这里拿货的,现在不得了,网购那么方便,很多人都不愿意来逛批发商场咯。”
林叔在这里经营了二十多年,和周边的摊主都有很深的感情,就算现在摊子已经交给女儿打理,他也还是会经常来找老友们聊天,“这么多年都习惯咯,没事就会过来打牌king给!”
一位在交易场一楼做干杂摊的阿姐说在交易场的摊主里有不少人在外面都有其他生意,甚至有楼有地皮,不差钱,但是大家都还是喜欢待在交易场里。“钱不钱的都不重要了,已经习惯了这个地方,一天不来心里都难受的慌。”
疫情期间交易市场不能营业,阿姐还会特意从江南开车到交易场附近来买菜,就只是为了路过这个地方,看一眼交易市场。数年来,这个摊已经成为了她心里最大的寄托,“十几年了,就像陪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
交易场在未来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的模样
我们还不得而知
希望不管经历怎样的变迁
总归不要失了南宁的老味道
如果现在你还有时间
就去那里找寻那些珍贵的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