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年发布的《中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趋势白皮书》的数据,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高达1.77亿人,其中超过万人患有痛风,使痛风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前兆,血尿酸水平升高与痛风发作频率存在直接关联。痛风的患病原因不仅仅是高尿酸血症,还与高嘌呤饮食、缺乏运动、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同时,患有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肾病以及使用利尿剂等药物的人群更容易合并痛风。
痛风具有复发的特性,多种因素可能导致痛风反复发作,包括气温过低、劳累、紧张、外伤、手术、应激反应等。这使得患者需要长期警惕可能诱发痛风的外部环境和身体状态。
尽管痛风在中老年人中更为普遍,但近年来年轻人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女性患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比例明显增加,使得痛风不再是中老年男性的专属疾病。
痛风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剧烈的疼痛,更可能导致痛风石形成、关节损伤,甚至对肾脏造成损伤。急性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特别在大拇指和足背处。痛风石的形成不仅侵害关节周围组织,还会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受限。
尿酸高,不能吃豆制品?很多人一听到豆类就心生畏惧,认为它们是高嘌呤、高蛋白的食物,容易导致尿酸升高和痛风发作。然而,这种观念实际上是一个误区。
首先,人体内的嘌呤只有20%来自外源性,即食物摄取,其余80%是内源性,即人体自身代谢产生。因此,尽管嘌呤是豆类中的一种成分,但并非主要导致尿酸升高的原因。
豆制品在制作过程中,干豆会通过浸泡、磨浆和炖煮等步骤,这些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嘌呤含量损失或稀释。比如,每克豆腐中的嘌呤只有不到70毫克,而煮熟的大豆更是只有不到50毫克的嘌呤。
而且,多项研究已经证实,豆类并非导致痛风的元凶。一项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年研究发现,食用大豆和其他豆类产品不仅不会引发痛风,反而可能降低患病风险。
在年,一项上海地区的研究调查也显示,蛋白质总摄入量与高尿酸血症并无关联,而来自植物性食物(如豆类)的蛋白质甚至可能降低高尿酸血症的风险。
因此,高血尿酸的情况下,无需对豆制品产生过度担忧。当然,饮食中摄入量需适度,同时也需考虑个体差异。
相比于豆制品,真正要少吃的是这4种食物相较于豆制品,有四类食物痛风患者应该格外注意避免,因为它们属于高嘌呤食品,可能导致尿酸升高,加重症状。
1.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中的嘌呤含量较高,例如猪肝、鸡肝等,其嘌呤含量每百克就超过毫克,而鹅肝、羊肝更是高达毫克以上。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最好尽量减少对动物内脏的摄入。
2.甲壳类食物
大多数甲壳类食物也属于高嘌呤食品范畴,包括大闸蟹、扇贝、生蚝、蛤蜊、贻贝、龙虾等。贻贝的嘌呤含量甚至高达每克毫克。因此,痛风患者在食用这类食物时需要格外谨慎,最好控制食用量。
.酒
酒类的嘌呤含量并不算高(不超过10mg/g),但它们却会抑制尿酸排泄,增加尿酸生成,从而提高痛风发作的风险。特别是与高度数的酒相比,啤酒对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影响更为显著。因此,痛风患者宜限制或避免酒精摄入。
4.调味品
厨房中的调味品往往是被忽视的高嘌呤来源。鸡鲜粉、鸡精等调味品的总嘌呤含量可达每克毫克;而芥末、辣椒油、胡椒粉等辛辣调味料可能使神经兴奋,增加痛风发作的可能性。因此,在饮食中要尽量避免过量食用这些调味品,以保持尿酸在正常范围内。
管住嘴,迈开腿,降低尿酸痛风与尿酸水平密不可分,预防痛风发作就需要注意调控尿酸水平。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改善和预防尿酸过高:
1.饮食调整
管住嘴是调整尿酸水平的一项重要方法。建议增加以下食物的摄入:
多吃乳制品、蛋、新鲜蔬菜、咖啡和水,这些食物对控制或促进尿酸水平下降有一定帮助。
对于合并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慢性代谢病的患者,可选择脱脂或低脂的乳制品。
控制鸡蛋摄入量,每天1个为宜,可额外补充蛋清。
新鲜蔬菜每天摄入-克,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
根据卫生行业标准,保持充足饮水,每日至少毫升,包括茶水和咖啡在内。
2.运动锻炼
除了饮食控制外,坚持运动对于降低尿酸水平也至关重要。每天进行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跳健身操、骑行等,可以有效帮助维持健康的尿酸水平。
在进行有氧运动的同时,还应进行肌肉抗阻训练。对于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在急性期应适度控制运动,等到症状缓解后,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合理进行运动,以更有利于尿酸水平的长期管理。
总结:高尿酸血症虽不一定导致痛风,但明显增加了患痛风的风险。因此,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少摄入高嘌呤和高脂肪食物,限制酒精摄入,多吃蔬菜,多饮水,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控制体重,可有效预防痛风的发生和减少发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