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路上,
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
两边高大的树木,不清楚它的树种和历史,但十分美丽。
四季变化,落叶新生,阳光雨后,
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秒,都是如此令人沉醉。
树下,有许多老店,开了几十年,它依然在这;有各个国营单位,世事不断变化,它依然耸立在这;也有知名学府,培养了一批批学子,它依然培育在这;还有发小,他们从小居住在社区大院里,如今依旧生活在这……大家在变,唯独它像是被时光遗忘一样,一切的一切,都还是当初的模样!
▲南宁十四中(初中部)
▲房产大厦
工作日的上午9点整开始
办理房屋产权的人就络绎不绝
▲广西教育学院(左),文化大院(右)
时间不断往前走,爸妈老了,自己长大了,我们的建政路一直没怎么变过。
不管别的区域和这座城市变化多么的迅速,它总是不紧不慢的活得像老建政路记忆的样子;建政路也像聊斋,白天的有条不紊和夜晚的热闹纷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趁着路还未改变太多,其他人还未深入懂得它时,是时候好好讲讲这里的故事了。
生活从来都是最伟大的导演
在这里,所有故事在白天和夜晚交错发生,有些陈旧。
这些故事不像电影,好到可以让人热泪盈眶,但也绝不会坏得让人伤心绝望。他们只是像这片名叫建政路的地方,一天天过去,一年年过去。
有人离开了,有人留下了,有人准备把自己的余生统统交给建政路了。
▼
实验电影院
//
时光见证人:李经理
//
“刚开始来电影院时还有胶片,我负责跑片,
没想到过了两三年就变成了数字电影”
实验电影院,年成立。曾经的胶片时代使它辉煌夺目,每一个楼层都有放映厅,小时候最初看过的欧美大片,学校、单位组队观看的电影都是在这里。
▲在胶片电影时代
户外放映电影就靠这台笨重的机器完成的
▲倒片专用桌
那时由于电影胶片冲印价高昂,都是几家电影院轮着每个时段共同使用,这就诞生了“跑片员”的职位。曾经担任跑片工作的李经理,再回想起当这行时,笑了:“以前做跑片员很牛哦,有自己专用的摩托车,又能报销油费,别人都会羡慕我”。而今是数字电影时代,跑片员早已不需要了,李经理也转型待在放映室里,成为了放映员。
▲年引进使用的新胶片放映机
仅使用了四五年就被数字电影替代,现在依旧摆放在原位
曾经播放胶片电影的放映厅也一直的被空着
老牌黄记八宝粥
//
时光见证人:黄阿姨
//
“91年在织布厂下岗了,
为了赚钱养家嘛,没办法才开这家店”
刚开始开店时卖凉茶就几毛钱,甜品不到一块钱,能选择的不多,但陪伴了一路上学的学子,还有夜晚蹭宵夜的时光。
如今走过了26年时光,物价变了但依旧亲民,吃的多了但仍保留传统口味,老板黄阿姨照旧在店里亲力亲为,“我头上戴的这种帽子,就是以前在工厂经常戴的,不过现在帽子都是自己做了,不是买的喔”。其实,就是这些细小不变的细节,总会让人时不时回到这里念旧一下,是回忆,也是习惯。
甘梅书店
//
时光见证人:老板
//
“现在的学生都有手机了,都在网上看书,哪像以前啊”
甘梅书店最初还只是可以手推的临时报刊亭,在建政路上卖杂志、漫画和报纸就属他家最齐全。每天放学,都有不少学生围在摊位上翻书。
转眼间老板有了自己门店,他却已从挺直的腰板变成了弯曲的身躯,纸质阅读也从兴盛渐渐地衰弱,即使新老顾客交替,但是生计可能无法与从前相比,只希望甘梅书店一直都在。
银星摄影
//
时光见证人:林阿姨
//
“我们有很多老顾客回来拍照,晒照片,
就算搬去了埌东,他们都不习惯那”
上世纪,拍照没有修图软件,只有柯达胶卷,无需任何修图技术,银星摄影就是由林阿姨和丈夫共同经营,如此简单。
现在再回到银星摄影拍照时,林阿姨仍在顾着店里的事,墙上还挂着丈夫手持相机的照片作为模板,而他不再负责拍照了,问了林阿姨,原来“他以前只懂得摁个快门拍照,现在不同了,不修图顾客怎么会来店里,他老了也不会弄这玩意,儿子弄就好”。
旺旺凉菜
//
时光见证人:蔡姐
//
“这凉菜只要好吃,管它是哪里的,
每个地方做法都不一样,吃的开心就好啦”
建政小巷的小吃美食各有千秋,更替的很快,能开店有十多年之久不多,旺旺凉菜就是其中之一。
刚刚开始摆摊开店时,光顾的人不多,蔡姐都是以一小碗几块钱少量的卖。这么多年过去了,买的人多了,分量早已按称量来卖,蔡姐还是宁愿花着心思用心经营仅一家店,让它的好味道也一直没变。
修补的小摊
//
时光见证人:30年手工匠
//
“我在这里都从小伙子‘修’成了大叔了”
建政小巷里藏着一位默默无闻的手工匠,老人家学习修理鞋子这门手艺已有30年了,最早开始是跑腿帮人修鞋,到后来在建政小巷里固定摆摊,如今在别的地方有了房子,仍愿意每天早上骑半小时的小电车开摊。
虽然他不是享誉名声的手作大师,但他用自己的双手为附近的居民服务,让许多旧的东西焕发新的光彩。
说不完的故事
唯有照片可以延续
除了人、老店,在建政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标志”,是在这里生活愈久的人文情怀的缩影——
在与小巷正对的水利厅办公大楼里,远看便是南宁日新月异的变化,近看则是建政小巷的市井繁华。
在建政小巷里有三百六十行的人群,他们为柴米油盐而忙碌,为生活琐事而喜怒哀乐,这是建政小巷里最真实、质朴的存在。
交错缠绕的电线是小巷中独有“风景”。
社区大院里孩子们的嬉戏,老人家的闲聊,热闹的下棋,玩门球……想起那句话:不管此刻你身边谁为难了你都不要记恨,几十年后还不是要一起去跳广场舞。
当夜幕降临,熙熙攘攘的人流,空气里散发着诱人的食物香味,重叠着红黄暖光的蔬果摊位,千篇一律,却又鲜活生动。
建政路,就是有一种特殊的“功力”,能让外面的世界被隔绝在这片街道之外,让时间在这里走的很慢,让许许多多为人知,为人不知的故事在这里沉淀。如同一座城市的灵魂,有世间万态,有人情冷暖,唤起久违的情感记忆。
私心的希望,如果可以,时间请在这继续慢一点,再慢一点,待他人想再多回味时仍有“味儿”可寻。
来源丨冷血的珮大侠、找城
三审丨秦俭二审丨李仁玉
编辑丨林大
点ZAN的朋友,(づ ̄3 ̄)づ╭?~爱你们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