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说
在南宁市七星路一巷一座拥有多年历史的明代古祠堂——宗圣源祠。但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已残败不堪成为了危房。此事件近日也引发网友热议。对此,管理部门是这么解释的……
明朝古宗祠残败不堪在七星路一巷25号,一片高楼民宅中有一古建筑,建筑外围围了一圈蓝色围板做保护,其中一间房屋已经坍塌,只剩下一面墙和破烂的屋顶,几根支柱孤零零地立着。如果不是大门挂着“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宗圣源祠”的牌匾,以及“文物保护守法提示牌”,根本看不出这是南宁市一个一级保护文物。
↑这座明朝古祠堂隐藏在民居中。
推开大门,只见多平方米的屋内杂草丛生,大量砖瓦和木材堆放在地上。3棵有四五层楼高的大树生长在房里,其中的一棵大榕树紧贴着墙壁生长,把墙体的青砖都撑破了。房顶的黑瓦掉落不少,满地都是破碎的瓦片。腐蚀的屋梁上,雕花已经模糊不清,一些被撬起的石板胡乱地堆放在房子四周,整个祠堂显得满目疮痍,已经成危房,令人不禁惋惜。
↑古祠堂内堆放杂物
古祠堂曾多次“受伤”宗圣源祠年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古祠堂是何时修建的?又是如何变成现在模样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附近民宅找到了曾氏23世裔孙曾昭。
曾昭告诉记者,这个祠堂是曾家的祖先在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年)为了祭祀祖先而集资兴建的,在清朝的雍正、乾隆和咸丰年间曾经多次进行扩建。整个建筑呈现清代风格,是三进两天井布局。主体是砖木结构,柁墩、斗拱等木雕构件遍布房内,是曾氏后人聚集商议事情的场所。
↑古祠堂建筑特点鲜明
曾昭家族生活的这片区域原来叫做古城村,年后,祠堂归属于古城大队,作为集体使用,所以没有办理土地证。为了创收,大队曾经将祠堂租给私人老板开办印刷厂。由于缺乏维护古建筑的意识,对房屋整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直到年祠堂因年久失修,主屋上的瓦都掉了,屋顶也漏水了,私人老板才退租。
↑古祠堂内部破败不堪
曾家族人曾经多次想对祠堂进行维修,但宗圣源祠作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修缮时要使用特殊的原材料来保持文物的原状,所需费用比普通建筑施工要高得多,曾家族人无法承担这项费用,就想到以招商形式,让一个企业出资万元,对祠堂进行修缮。
曾家族人将其他旧建筑拆除,将拆出来的青砖、黑瓦和斗拱、木梁提供给这个企业,用于修缮祠堂。谁知施工人员将屏风、梁托等木雕装饰构件拆下后随意摆放,造成这些物品有不同程度损坏,一些爱护文物的居民很痛心,将这个情况向文物部门反映。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调查后,确认祠堂内施工人员为非文物维修人员,紧急责令对方停止对祠堂的破坏,维修工程被叫停。
维修已立项或年底修缮眼看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祠堂越来越破败,在雨打风吹中摇摇欲坠,曾昭和其他族人很是焦虑。他们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希望宗圣源祠能够修缮完好,可以保存下来。
↑古祠堂亟需修缮
10月14日,记者就这个情况向青秀区文化馆反映。文化馆馆长彭志伟告诉记者,就宗圣源祠的情况,在年,青秀区政府、青秀区文化部门多次开展协调会,讨论解决方案。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由青秀区文化部门落实修缮事宜。由于宗圣源祠是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方案必须要提交市一级部门审批、同意,逐级申报审批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上文物的维修需要有资质的公司来设计,当前南宁市只有一家公司符合要求,所以也需要时间来沟通。设计方案出台以后还需要报市文化局审批。现在,这些方案都通过了,有望在年底对宗圣源祠进行维修。
彭志伟介绍,维修宗圣源祠大约需要投入万元维修经费。届时,古祠里的雕花、雕梁等工艺结构将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原貌修复。他们还将在近日和曾家族人代表一起商量修缮事宜,同时对修复完善的宗圣源祠共同签订保护条约,完成共同维护文物工作的约定。
文字
南宁晚报
图片
南宁晚报
编辑
梁成龙
初审
gaoyufeng
终审
爱甜甜圈的张壹壹
如何治疗白癜风怎么样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