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的一句话。而在新闻采访路上,记者就是那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他们用一双双慧眼去捕捉新闻中的真善美。
昨日下午,南宁日报社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精彩上演。平日里走在新闻第一线的《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和南宁新闻网的13名记者走到台前,他们用最真诚的语言为大家讲述了采访中一个又一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这些记者内心的感受,传递着正能量。
参加演讲比赛的选手中,有从业10余年的老记者,也有刚毕业踏出校门进入媒体的新记者。虽然年龄有差距,阅历不同、风格各异,但大家都怀揣着同样的新闻理想,拥有同样的身份——记者。每天,他们用一篇篇精彩的新闻,一张张动人的图片,为读者奉上丰盛的“新闻大餐”。当天下午,参赛记者的演讲内容有从业多年来的心路历程、采访中犯过的错误,以及所经历过的特别见闻,让在场听众深有感触。
好记者要讲好故事,不仅在演讲比赛上,更在实际工作中。带着新闻理想,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台风天、打雷天,市民都窝在家避雨的时候,记者们则需要拿起相机迎着疾风骤雨,只为让读者感受到现场最真实的景象。
《南宁晚报》社会新闻中心记者文艳玉的演讲获得了在座听众的阵阵掌声。她说:做记者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感恩、感悟和感动。我们的力量虽小,但是却担负着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责任。
《南宁晚报》社会新闻中心记者刘晓婧说,她在采访中是无所畏惧的“女汉子”。月嫂、退休工人、保安、修车工……这些最平凡的劳动者,都是一个个新闻故事的主角。在深入社区基层采访过程中,刘晓婧在传递爱与正能量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找到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讲者激越,听者动情。选手们在热烈的掌声中一个接一个地走上讲台。聆听了记者们动人的故事后,《南宁晚报》见习编辑李奕乐认为,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大道理,但是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朴实的话语,却让她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
经过激烈的角逐,南宁日报社“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精彩落幕。其中刘晓婧、蓝彬彬、文艳玉获得一等奖;孟振兴、莫俊、王志鹏、邓玲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则由叶祯、林飞、李琴、段柳健以及韩沛获得,潘国武获优秀奖。
演讲语录
●从古至今,很多人认为记者是一个崇高的社会职业。人们给了我们光彩的称号,更给了我们衷心回报社会和家庭的神圣职责。因此,在我看来,真正合格的记者是用心去记录和传播消息,用坚强的文字披露世俗的丑恶,用肩头担起社会的责任,并以此唤起人们内心的良知。——南宁日报社会部副主任蓝彬彬
●有人问我,你进报社时,留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如今,都变成“光头强”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我告诉他们,当那些求助者得到我的帮助并成功解决问题之后,我的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因为,我是记者!我是《南宁晚报》的记者!
——南宁晚报社会新闻中心记者潘国武
●想来在座的每一位同事之所以选择做记者,一定是和我一样心中有一个不可磨灭的新闻梦。我立志,要成为一名记者。尽管被称为“新闻民工”,尽管风吹日晒雨淋,尽管采访中会遇到令人沮丧的困难和委屈,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会抓住每一次机会,朝着好记者的方向前行,努力地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
——南宁新闻网记者李琴
演讲精选
记者,新闻故事背后的最佳配角
□南宁晚报社会新闻中心记者文艳玉
转眼间,文艳玉在《南宁晚报》已跨过了10个年头。做了10年的记者,为了调查真相,暗访做过卧底;为了帮扶弱势群体,四方奔走联系多个部门。走社区,下基层,报道世间百态, 年4月某天中午,和爷爷租住在万秀村的小男孩黄天震从学校回家里吃午饭时,发现怎么也叫不醒躺在床上的爷爷。孩子拉着爷爷的手在床边哭泣。与他相依为命的爷爷突然离开了人世,妈妈从小就离家出走了无音信,而黄天震的爸爸几年前因为参与抢劫仍在监狱服刑。孩子才9岁啊,他能独自一人生活下去吗?
接到报料后,文艳玉第一时间赶去万秀村。村民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小男孩则孤零零地蹲在出租屋前。回来后,她用心写出了《9岁小男孩该何去何从》的报道。这则让人感动的报道引起时任西乡塘区委书记吕洁的重视,她第一时间要求当地教育部门联系黄天震,尽快妥善安置他的生活。
黄天震最终被安排去明天学校,生活和学习都有了很好的安排。他们还多方联系广西监狱局,专程带黄天震去柳州监狱看其爸爸。当黄天震的爸爸在监狱中得知政府妥善安排儿子的生活和学习后,深受感动。他抱着儿子回过头来坚定地说:“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家照顾儿子。”
去年,文艳玉到明天学校再次看到了黄天震。如今,黄天震已是初中生,同时也是学校艺术团变脸小演员。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她说,记者就是一个新闻故事背后的配角。每一个曲折离奇的新闻故事、备受社会 帮农民工讨薪的故事
□南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记者韩沛
绿城南宁日新月异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朋友的辛勤付出。然而,每到年关,农民工讨薪问题成为 年春节之前,晚报和南宁市建委做了一组策划稿,即一起帮助农民工讨薪。当时,韩沛在报纸上公布自己的一个手机号码作为讨薪热线。活动头一个星期,平均每天接到不下50个电话。打来电话来的,大多是建筑工人,他们的诉求都是一致的:盼望着能领到工钱,回家过年。
而让她最难忘的是一条晚上11时发来的短信:工头都跑了,工钱是拿不到了,也没脸回老家。过得真没意思,就是舍不得孩子。
当时,韩沛看了短信后感觉不对劲。短信理性而伤感,并且采用发短信的方式,这还是第一个。
第二天一大早,韩沛按短信的号码拨打了对方电话。接电话的是个男的,他起初很惊讶,说没有给热线电话发过短信。得知短信内容后,他沉默了一下,说是他妻子吴英发的。
韩沛至今还记得,在快环附近一个建筑工地上,她见到了吴英。原来,他们一家三口来南宁这个工地做了半年活。儿子快7岁了,也没有上过学,就一直跟着他们到各地干活。本想着领了工钱就回家过年,让孩子报个学校好好读书,没想到工头跑了,工地也停工了。拿不到工钱,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在韩沛要离开工地时,她发现吴英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吴英告诉她,这是以前做工时被钢材砸的。这一时刻,韩沛被感动了,心想必须履行记者的职责。
最后,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的介入,她终于成功地帮吴英一家三口拿到近2万元的工钱。看到吴英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当自己的双手被动情地紧紧握住时,韩沛也收获了真情和感动。
新闻讲求公正客观,新闻记者往往被要求要“冷静地旁观”。韩沛一直很赞同弗里德曼“要成为有道德的新闻记者,你必须永葆仁慈之心”这句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真诚让这种记录充满人性的力量!
走在风雨路上
□南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记者段柳健
段柳健是一名摄影记者。每天,他背着沉重的相机包,骑着小电驴风风火火地穿梭在南宁市的大街小巷。南宁的夏天烈日逼人,有时一天要奔赴好几个采访现场。长时间的暴晒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但他全然不介意。
在他的演讲中,段柳健用三张在风雨中拍摄的新闻图片讲述了自己与新闻的故事。
年6月9日晚上8时,刚交完稿子的他正在家里做饭,这时,一道亮光伴随着阵阵轰鸣打破了当晚的宁静。他放下电话和锅铲,拿起相机、脚架和雨伞就往楼顶跑,捕捉夜空中那一道随机出现的闪电。雨伞用来给相机挡雨,风伴着雨打在身上,很快,全身都湿透了。虽然不知道下一秒是否还会有闪电,或者下一秒闪电会不会直接劈在他的头上,但他并没有多想,最后还是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当看到登在头版版心上的图片,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
年11月11日,台风“海燕”袭击南宁,段柳健接到任务后骑着电驴在风雨中赶去现场。一路迎着风雨趟过积水,电驴在水里抛锚了,全身也湿透了。找地方修好车继续前行。他赶到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后,市政人员正搬运着沉重的设备在没过膝盖的积水里进行抽排作业,学生们正用板凳搭桥从被积水围困的宿舍转移物品……看到这一幕幕,段柳健没有迟疑,马上找准角度进行拍摄。因为他深知,要拍到感动的画面必须冲到水里去,融入新闻实践中,才能真实记录下每个让人感动的瞬间。
段柳健说,这些年,风雨中走来,从见习时借来的相机到现在配的相机,设备越来越齐全,肩上背的摄影包越来越重,表面上看背上是沉重的背包,实际上肩负着的却是对新闻事业的责任。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好白癜风医院昆明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