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年第期总第期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麦岭镇高桥村,建在“虎落平壤”的虎坵龙脉上,因永安桥桥高得名。“首”、“义”两姓的祖先分别由湖南的郴州和江永千家洞迁居于此,解放后,因龟石水库的修建,又从富阳古城乡沙坝洲迁居来两姓人家,分别是“罗”姓和“莫”姓,全村四姓和睦相处。村周环境优美,人们勤劳耕作,自然而和谐,形成了岭南瑶乡典型的民居古村落。
高桥村(史称永安村),位于富川麦岭镇(解放前夕叫麦岭府)东面,村子镇里距四公里之遥,占地约80多亩,现全村人口约人,有95户。当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76座,坐南朝北,依坡而建,属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村前田园锦绣,每到6至8月份莲花争艳,游客络绎不绝,无不啧啧称赞,并自拍留影。再走远便是护村河,因河道形如弓状,古有“官戴河”之称。河畔两堤树木葱郁,犹如一条飘落的绿带,包裹着大半个村庄。村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风雨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年),是湘桂段潇贺古道的标志性建筑,在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风雨桥设计独特,木梁结构,瓦屋面,有桥亭,歇山屋顶,高约7米,长约18米,耸立于溪谷崖壁之上。有俗话说“只见溪水进,不见溪水出”,这在描绘桥壮观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包含着财源广进,财不外流的意蕴,可以说村头的风雨桥是一座“福桥”。附近的百姓常聚集于此纳凉,摆摊卖“糍粑”,有时人们还唱唱“八都歌”,其乐融融。因此常有游客慕名而来。风雨桥畔古树林立,最为突出的是百亩生态桂花林,每到金秋八月,桂花争相开放,花香弥漫,扑鼻而来的芬芳使人陶醉。有诗云:“桥建林中秀,足下有溪流;福门桃花盛,永伴桂花香。”高桥村就镶嵌在如诗如画中,确实是潇贺古道上独具一格的一块风水宝地。
高桥古村主街道长约米,宽约4米,用麻花石铺就,4条纵巷道用青石板铺成。街道上分布有6座门楼,每座门楼都有瞭望口和枪眼,用于防御。主巷道下方都建店铺房,如豆腐坊、酒庄、旅馆、油茶店、染织坊、牌坊、打铁铺等。房屋结构用料是木头、青砖、青瓦、灰石、石条,同时还镶嵌了木制花窗。古民居的建筑雕刻大多借助自然界物象来表达人的思想追求。如:“龙飞凤舞”表达男欢女爱,吉祥如意之意;“喜鹊登梅”表达子孙昌盛,喜气临门之意;“葫芦”表达福寿安康之意。有的窗户雕刻些栩栩如生的花卉、虫鸟、瑞兽之类,这样精雕细琢主要追求的是建筑的和谐之美,同时体现了精雕文化艺术的内涵。
高桥古居房一般是以三间堂屋为一座户型,依次排列而建,较为规整,每排之间留有约2米宽的小巷。有的古居房是天井房建筑风格,比三间堂多个天井,堂屋属客厅,用于招待客人和日常用餐,两侧厢房用于睡寝。天井用石条围砌成四方,地面石板垫铺,并留有排水口,天井的用途主要是排屋檐水。天井周围常放置盆栽,中间再堆以造型美观的假山,显出园林般的品位。有的人家还在天井的墙壁上挂上几个手工精巧的鸟笼,养上几只画眉,给院内增添了几分灵气。又有在天井壁中央题写“福”字,隐喻全家有福气。“福”字上方以花鸟走兽图案装饰,使人住之安之,处于居者安其然的宜居理念。仰视古居房,飞檐均匀对称,错落有致,檐角壁端还用灰膏做成精美的图案,这种建筑装饰体现了能工巧匠巧匠追求建筑完美的良苦用心。在高桥村的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上表达与传承了一种古韵美。
高桥古村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村上有一个颇有名声传统的桂剧团。他们常在四乡八村演出。每当年初之时才回村子里唱上几天戏给父老乡亲们欢度新年,受到当地居民的好评。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是高桥村传统佳节,每到这时候,家家户户都提前邀请亲戚朋友来家做客,摆上几桌酒席,用美味佳肴招待客人。茶余饭后男女老少会聚集在歌圩场对歌或看精彩的桂剧。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戏和唱歌之外,还有吹、拉、弹、耍龙,舞狮、打拳等等。人们酷爱八都歌,不仅体现在过节,讨亲嫁女等传统习俗中,就连走路的时候人们都会随口哼上几句,时至今日,依然广为流传。它虽然年代久远,但是经久不衰。在年第二届八都溜喉歌节上,秀林村民歌队自编瑶歌唱出了:“高桥是个好地方,人好水甜环境美,家家户户盖新房,有女要嫁高桥来……”的赞誉歌曲。
高桥古村三姑庙庙会。三姑庙属内地最早建成的庙宇,古文言记载是由福建妈祖庙演变而来所建。传说古时这里民不聊生,自然灾害过于频繁,人们渴求生存,欲想摆脱饥荒人祸的苦海,祈求过上生活美满,,风调雨顺,幸福平安的生活而兴建庙宇。据祖上说:三姑指大姐叫麻姑,小姐叫圣姑,三姐叫妃姑,三姐妹都是海龙王之女,海龙王头上有三颗宝珠是三个女儿的化身。当时在岭南一带的富川石家乡、麦岭乡,七都八都的黎民百姓,为避免灾难,常烧高香纸币,祈求天老爷开恩降雨驱除病魔,终于感动天神,于是天王派海龙王去了解人间疾苦。三个女儿知道后,向父亲提出要去拯救民间疾苦的要求。父亲答应后,三姐妹于是降临凡间,一同许诺不出嫁。她们聪慧伶俐,能歌善舞,自创词曲,后来广为传唱,这就是当地有名的“八都歌”(现称溜喉歌)。她们心地善良,好于施舍,乐于救难。当她们看到凡间疾苦后,三姐妹分居三地,于是有了大姐下凡到石家乡横塘屋,二姐下凡到了大坝村,三女下凡到了麦岭的高桥村的普度众生的故事。从那以后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了感恩三位圣女,三地同时兴建庙宇以便祭祀。但古庙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只留下遗址。年春,高桥村民协商决定在原址重修三姑庙,年2月6日竣工。
歇马庙是楚域古道上至关重要一个驿站,建于明嘉靖45年。古时驿站属于官用场所,主要用于接待部队人员,转移物资,传送令件,对换马匹等。但由于驿站地处湘桂两省之交的古道之上,交通往来的人多,所以驿站还给往来客商提供餐食和歇脚住宿之便。庙地处高桥古村前约米平坦开阔的平地上,总面积约5亩。平地周边良田环绕,整块平地比田高出1米多,形若鼓状。这里是三条溪流的交汇处,自然环境优美,古树翠柏,绿树成荫。可见古代人对庙的选址非常有考究。据老前辈说,歇马庙所处的地形像一面镜子,可避邪消灾,保一方平安。又有言此乃上天恩赐的一块罗盘圣地。主庙歇马庙与九月庙和戏台并列呈一字形排开。整体建筑坐南朝北,交相辉映,雄伟壮丽。其建筑结构按《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唯美主义理念进行设计,庙设置三开间,单檐硬山式二进,还配有道舍、香堂、戏台、马棚、食堂等。庙门对面的坪上还摆设着几个雕刻有龙凤精美图案的大石槽,专供喂马之用。据说当时庙宇里常住着一道士养着几匹骏马,此人憨厚老实,踏实能干,经常把庙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还种上几坵田。每每一到庙会这个时节,村民都来祭祀,用马围庙柱九圈,在晚上还会放花炮,昼夜庙内香火鼎盛,人云涌动,蔚然壮观。建国后,庙里仍然保持着祭祀活动的习俗,直到文革期间被全部摧毁,仅残留一些长条青石,石墩,石柱,石板。此地后来改建为秀桥小学(原秀林村和高桥村合并的小学)。庙宇曾几兴几毁,现仅存有一块石碑保存。内容是重修歇马庙记:洞中建庙、以敬神马……
高桥古村受部队文化影响深刻。麦岭镇以北约6里地,有一片很美丽的土坡岭,也是湘桂之交的分水岭,名叫“香花山”,解放后麦岭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九零一,零四五七部队)驻扎于此。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们勤劳勇敢,爱国爱民,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历史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
麦岭部队的部分连队不定期的来到高桥村的庙坪安扎营寨,和当地百姓交往密切,不仅会给老百姓讲述部队中的各种英雄事迹,还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度侵犯我国领土时,他们奉命保卫祖国。击退敌人任务完成后,他们又奉命最早进驻香花山的白山团立下战功的事迹;塔山和黑山两个英雄团的故事以及剿匪反霸的故事等······而且在训练期间帮助老人挑水做饭、拾柴、搞卫生,在农忙时节帮助百姓干农活。每年一到春节部队就派人给村里放电影,放的《白毛女》、《沙家浜》、《董存瑞》、《智取威武山》等电影,受到群众的喜爱。他们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风优良,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鱼水情。部队的思想直接影响村民,虽然年部队对越自卫反战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战功撤离麦岭,但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将永驻人们心中。英雄们训练时嘹亮的军号仍留在人们耳边,部队威武的身影还留在乡亲们的心间。高桥村的村民难以忘怀这段军民鱼水之情的历史。部队播种了高尚品德,高尚情操,给八都瑶寨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桥古村农民在兰岗山抗日阻击战,由89岁的义保全,80岁的义克礼,81岁的天旺,87岁的首盛容,四位德高望重的亲历者口述:
年农历9月25日,下午1点,村民义社全在麦岭回家的路上,碰上三个骑马的日军。一个日军发现他后连开两枪,当时非常危险,他直奔村里报信,在慌乱中一部分村民由首和英带队转移到兰岗山一个地名叫大树林的地方躲藏;另一部分村民由义正宗带队约60多人转移到兰岗山山洞内。他们及时封洞,并留作战洞。,村民们积极准备了打战用的斧头、镰刀、竹棍木棍、鱼枪、石头等器械;妇女们还把碗、锅、犁头铁砸烂作炮弹料备用。村民同时还准备了粮食、棉被衣服、饮具等。棉被用水浇湿用于堵洞口拦截子弹。当日2点多钟,日军进村扫荡抢粮食、抓鸡、抓人。有的村民来不及转移:义社正、义国兴两人被抓去当壮丁。那时义国兴被日军残忍的割去左边耳朵,兰岗山阻击战后两人才逃回。9月26日10点左右,日军在岗背窑突然发现了兰岗山山洞边有人活动。便马上返回日军驻地调援兵四十多人猛攻猛打山洞。村民义正宗、义正甫为炮手,义正利、首盛容为点火手,同时还组织精干年轻人做后应轮换作战;用自制的两架土炮(当地人自称三把连或大元枪),炮膛装满火药(主硝)碗料、鱼网袋(别称铁孔珠)锅铁碎片、犁头铁碎片混合配制成炮弹,然后用香点火引炮。当时日军用的轻、重机枪、步枪、手雷弹、小钢炮都是新武器。双方打得山体轰轰巨响,战斗非常激烈,火花四射炮声轰隆。日军叽里呱啦狼嚎大叫。日军分别在晚上10点、约1点、5点三次发起了弹如雨下的总攻。高桥村民直到6点多天亮才击退日军的进攻。当时击毙日军三人:一个在用松树作梯进攻时被击毙身挂梯上,一个被炮打伤在河边饮水身亡,另一个丢手雷弹进山洞口时被村民反扔出去被炸死。另有十多人日军重伤,十多人轻伤逃走;还缴获一把驳壳手枪。经过20多个小时的激烈阻击,终于击退日了军,大大挫伤日军的锐气,取得兰岗山农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战斗中高桥村民义正宗在日军第二次总攻时,被子弹从左眼击穿脑部当场光荣牺牲,年仅21岁。后来被追认为抗日英雄。这场抗日阻击战,充分体现出高桥村村民们机智勇敢、团结一致、英勇抗战的精神。
高桥古村真是一个景色优美,人文荟萃,英雄辈出的古村落。
作者简介首得龙,(笔名龙哥)男,广西富川县麦岭镇高桥村人,酷爱文学并业余创作,曾在省内外发表过作品,作品散见于《诗人》《南宁晚报》《文学芳草地》《南国诗报》《南方诗人自选诗》等刊物。本期责编:黄忠美)
配图:网络
编审:黄建明
投稿邮箱:bd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