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车前,所有蔬菜要过“质检”关若农残超标,则要被“扣下”,并追查责任
“我去喊车啰!”检测完,双坝村的菜农邓光荣迅速得知结果,赶紧安排人手摘菜去了
在大家看来,这两个公司很“般配”:一个是种菜状元,一个是养猪大户;而其中的循环农业链条,则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潼南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局长刘良伟介绍,目前,像农龙公司这样由原来从事二三产业现在却“转战”农业的大型企业,在潼南已有26家,发展起种植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大户43户、300亩以上的52户而在桂林等“一家一户”种植桂林日报社社长的老基地内,县里引导组建起蔬菜专业合作社126 个,通过“专业合作社”方式,通过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等措施,实现规模化生产全县由龙头企业和大户规模化种植蔬菜的面积,已占了全县基地蔬菜的一半以上
潼南的“创意”获得了市级领导的认可目前,这一模式已向全市其它区县推广
要想价格卖得好,还得品牌“响当当”
与此同时,在翰霏公司生产有机肥的过程中,每年收购当地农户8000吨农作物秸秆及废弃物作为辅料,减少了秸秆处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年产1.5万吨的有机还原肥料,又让企业获得更多利润
“我们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每年整合涉农资金2亿元以上投入基地建设”潼南县县委书记辛国荣说
与此同时,“潼南绿”还通过与全市的大专院校、机关食堂、大型餐桂林日报电话饮企业建立起直供渠道;采用“宅配”的销售模式,根据市民家庭需求,及时把所需的蔬菜品种送到消费者手中
近年来,潼南把营销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不仅把蔬菜卖到全国,解决了菜农的“卖菜难”,还积极打造蔬菜品牌,让菜农卖得呵呵笑
2003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先进单位”;
“近两年来,潼南蔬菜经多次部、市抽检,合格率均达100%,确保了卖出去的都是放心菜、安全菜”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副局长米月茂自豪地说
在渝遂高速公路潼南出口处的“黄金地段”,县政府引进渝惠集团建起中国西部最大的蔬菜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与4个基地产地交易市场形成联动
县里出台品牌创政策,鼓励企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桂林日报社地址,创建蔬菜名优品牌目前,全县已通过无公害蔬菜基地县整体认证,认证了无公害产品110个,创出蔬菜名牌产品3个,注册了“潼南绿”商标和“潼南萝卜”、“潼南罗盘山生姜”地理标志,“赐康果蔬”成为全市鲜菜类首个“著名商标”
1999年,潼南成为我市首个万亩级无公害蔬菜基地;
潼南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朱福荣介绍,今年上半年,潼南新增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年内达到85万亩、产量170万吨;农业增加值13.4亿元,增幅达到6%,居全市第一,其中蔬菜产业贡献率达46%;蔬菜拉动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种养结合:第一个为规模种植养殖企业“配对”
组织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生产程度全市第一
2010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
潼南属盆地浅丘地貌,涪琼两江水源充足,冲积坝地较多,发展桂林日报电子版蔬菜得天独厚在20多年前,潼南的蔬菜主要是零星种植、供应本地及周边地区当时没有人会料想到,蔬菜会成为全县的产业支柱
从全程化加强监管入手,在源头上确保种植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这是潼南在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天,40多个样品中,抑制率最高的是13.4%,有近20个为“0”根据国家规定,抑制率应不高于50%,抑制率越低,农残越低
而翰霏公司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干式环保养殖模式,并建有一座3000平方米的肥料发酵车间猪场内所有的粪污被收集起来,在车间经过21天的发酵处理,通过生物发酵制成生物肥,就成为周边蔬菜基地的优质“营养餐”
对于蔬菜产业发展来说,菜价保持平稳,既有利于市民,也减少了因菜价大起大落对种植者的“伤害”
建“中国西部绿桂林日报社电话色菜都”,与“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比肩,潼南人靠的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苦干、实干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曾评价说:“潼南为全市蔬菜保供稳价作出了突出贡献,搞出了新花样”
蔬菜收获季节,桂林街道蔬菜检测室检测员奚佳、曾知琼特别忙
目前,潼南太安、桂林等地的12个主要蔬菜基地里,基本上实现了“基地建到哪里,路、水就通到哪里,猪场、沼气就配套到哪里,现代农机就推广到哪里”
质量安全:第一个实现全程监管
在生产环节,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质量、准入、进货、销售、使用“五关”得到严格的监管,杜绝了违禁投入品用于生产同时,对生产出的蔬菜,潼南也通过抓好农药残留量检测,把住产品进入市场的安全关
东有寿光,西有潼南
细细数来,潼南桂林日报电子版人为实现蔬菜保供增收,用“巧干+能干”,在重庆蔬菜产业发展中,创造了5个“第一”
在做大蔬菜基地规模中,潼南抓住被定为重庆主城蔬菜保供核心基地的政策机遇,依托国土集中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在太安、柏梓、崇龛、桂林、双江等镇实施整镇、整村推进,集中成片地整治土地24万亩,基本上都成为了蔬菜基地近两年在柏梓镇中渡村、郭坡村,太安罐坝村、渔溅村实施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整治出来的4万亩土地都被业主承包,实行规模种植蔬菜
这天,两位检测员从地里采集了40多份即将采摘上市的蔬菜样品进行检测样品放进去1分钟后,检测仪打印口吐出一串检测数据,并同步到一旁的电脑中
接着是标准化的生产在公司基地办公室墙上,挂着几本“植保处方”,记载着今桂林日报数字报刊年喷施药剂名称、剂量、喷施方法这是由技术部的技术员在基地巡查、发现病虫害后开的凭此“处方”,基地的农民工才能“领药”、打药
未来,蔬菜产业仍是潼南的重要支柱产业
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潼南的“钱袋子”
这里,是潼南最早规模种植蔬菜的区域
潼南成立蔬菜质量安全监督所,并把这一监督系统延伸到蔬菜种植的镇街、村为村(企业)配备专(兼)职质量监督员,形成完整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通过企业自检、镇街抽检和县里复检三重检测制度,潼南织起全市蔬菜生产基地中最全的监管网络,生产出最放心的蔬菜产品
潼南蔬菜还积极进军超市全市58家大型超市里,都建立了“潼南绿”蔬菜专销区;在主城社区已经建起近100个潼南蔬菜的直销点,保证当天采摘的潼南蔬菜桂林日报数字版平台当天就能上到市民的餐桌
太安镇罐坝村是全市“种菜状元”农龙公司的几大基地之一
翰霏公司的万头猪场坐落在太安镇罐坝村,与农龙公司是“邻居”
2007年,被定为重庆主城蔬菜保供重点基地县;
此外,帝安公司建成8000吨大型冻库,为全县蔬菜提供冷链服务;科光公司建成全市首个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为基地提供良种壮苗……这些巨头的进入,进一步加快了潼南蔬菜发展的步伐
“现在的菜,要无公害才走得快、卖得高”邓光荣说,“如果不合格的菜流进市场,检出发现是双坝村的,那我们这些种无公害蔬菜的都要跟着遭殃”
上世纪90年代,受桂林坝子的启发,潼南在全市率先举全县之力,将蔬菜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几乎每两年就实现一个“升级跳”
发展产业:第一个举全力发桂林日报电子展蔬菜的县
在过去没有实行循环农业前,规模养猪场是“人见人嫌”:随意排放的粪污,对周边农田造成“肥害”,农作物减产,周边农户抱怨不已
“结果直接传到市农产品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我们没法改”奚佳用鼠标点了点检测结果演示了一下,确实无法更改
种植与销售还加入了信息化的应用在分级包装时,小包装后的蔬菜获得一个条码用超市专用终端机一刷,可以显出该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这既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标准化生产,也帮助企业实现质量问题“可追溯”
作为市政府确定的4个主城蔬菜核心保供基地县中的龙头,潼南在保证蔬菜供应、均衡上市中,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加大叶类菜、茄果类的品种种植比例;通过建设设施蔬菜基地,有效地调节了淡桂林日报数字平台季供应量,让重庆市民吃上了平价菜
土地耕作也尽量机械化翻耕统一使用微耕机;田间通过电脑控制实现滴灌、喷灌仅浇水一项,就比传统的人工用瓢浇要省水70%以上
为提高蔬菜的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近年来潼南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环境友好、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在引进蔬菜种植企业的同时,还积极引入翰霏、温氏等养殖“大腕”,推行“猪—沼—菜”、“猪—肥—菜”、“菌—肥—菜”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蔬菜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保证了蔬菜种植大环境的安全
入冬后,涪江边的桂林坝子有着别样的风景:淡淡的江水雾气笼罩中,白色的塑料地膜成排成列,沿地形勾勒出起伏的河滩;菜农躬腰劳作,在本应是茫茫一片的沙地上忙碌
在这里,土地成为“车桂林日报数字间”原来的耕地被挖掘机推平去田坎,1000多亩土地分成5个片区114个小块,编以代码,以便于随时监管生产情况
每天凌晨,是潼南县内各大蔬菜基地最忙碌的时候基地内灯火通明,收割、清洗后的蔬菜被装车,运往重庆主城;再远,潼南蔬菜北上东三省,南下广东等地
2001年,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重庆市市级验收;
解决卖难:全市规模最大销售网络
同时,潼南蔬菜实行了农超、农校、农餐对接,推进蔬菜进超市、进机关、进院校、进工厂、进餐馆、直接进家庭通过减少流通环节,节省物流费用,克服了卖难与买贵并存的难题
陕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昆明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