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 有风的夜晚,“咚咚”的渔鼓敲起来,小小的筷子点在碟面上,竹板互相撞击,在鼓与板的敲击声中,又传来清脆明快的说唱声,道出了如今桂林两江四湖的美景。 半小时内,游客来了三批,因为已经没有地方可坐,游人们纷纷选择凑在一起席地而坐,或者干脆“插空”站着。 每逢佳节,“泰国亭”就热闹非凡,这里是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桂林渔鼓传承基地。 且看这表演渔鼓的演员们,有的已生华发,但敲鼓、打碟、走位、列队有条不紊:一曲《游湖新曲》唱罢,又来一首《中华文化永传扬》,甚至最后即兴改编了一曲《我想去桂林》。 这就是渔鼓的魅力,是专属于桂林的美丽。1坚持 让渔鼓一脉在民间扎稳脚跟 桂林市老年文化艺术团成立于年,团长彭承红既是轻骑队的主管,也是桂林渔鼓的市级传承人。副团长熊素珍回忆说,年左右,全国学习红色文艺团队乌兰牧骑,桂林也成立了相应的文艺轻骑队,当时彭承红和熊素珍就已参与其中。当时的轻骑队样样精通,歌舞、地方戏曲都表演,渔鼓也是其中一部分。年之后,轻骑队的队员们开始“重回基层”,在各个单位各自开始文艺宣传工作,“那时候队伍也基本解散了。”熊素珍年重回轻骑队后,和彭承红一直想着发扬桂林传统的渔鼓,他们的第一个渔鼓节目就是《雷锋送钱》,这是年轻骑队成立时就习得的渔鼓曲目。随着新队员的不断加入,轻骑队的演出也开始逐渐向渔鼓靠拢。年4月,轻骑队更名为“桂林地方戏曲艺术团”。 现在,艺术团每周都要在在榕湖边的“泰国亭”(因建筑是泰国风格,大家常这么称呼),也就是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桂林渔鼓传承基地,演出几场渔鼓曲目,成为了榕湖边的一道流动文化景观。 据现任队长罗云统计,年上半年,他们共表演了10个渔鼓曲目演出场。 罗云说,渔鼓特别通俗易懂,又赋有故事性,很容易被大众接受,最关键的是,渔鼓是我们桂林本地的艺术。
彭承红特别喜欢渔鼓,她一共买了四个渔鼓放在家里。只要渔鼓上有点灰,她都会吹掉。
2回望 王仁和给渔鼓赋予了桂林特色 20世纪30年代,负有盛名的桂林盲艺人王仁和对于桂林渔鼓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桂林渔鼓的艺术风格,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创作《王老头子学文化》等一批桂林渔鼓的精品剧目。王仁和的徒弟李蔚琛现在是渔鼓自治区级的传承人,带出了彭承红等弟子。李蔚琛介绍说,渔鼓的前身是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道情以唱为主,道情戏的伴奏乐器最开始就有渔鼓、简板,后来才逐步过渡到以两把坠胡为主。
渔鼓继承了道情的“大众”特点,民间艺人将其宗教内容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变为一种说唱的艺术形式。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演奏时,演奏者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明末清初、民国期间,渔鼓已经在桂林广受欢迎,当时的桂林渔鼓带有湖南渔鼓深深的烙印。而王仁和是对渔鼓进行本土化“改版”的重要人物。
赋予渔鼓桂林特色的艺人王仁和(戴墨镜者)当年正在进行渔鼓演出。
上世纪30年代,王仁和向湖南祁阳渔鼓艺人和桂林兴安渔鼓老艺人学习,在渔鼓基本曲式唱腔上进行再挖掘,形成了具有浓郁桂林特色的说唱艺术风格。渔鼓经过桂林本土改造,吸收了当地“零零落”的表演形式,除了保留渔鼓,还加入了零零落的碟子、酒杯等敲击乐,又融合了一些伴舞造型等,形式逐渐丰富。
年初,王仁和创作演唱了桂林渔鼓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成为桂林渔鼓的代表作;后又创作演唱了《水上抓匪》、《二姐做梦》等曲目,使桂林渔鼓名动四方,随后流传到桂北、桂中、桂东各地,展现出特有的魅力…… 李蔚琛从年至今创作了《火凤凰》、《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华文化永传扬》等作品,并辅导排练参加演出。几年来为临桂、平乐等地的文艺队导演排练的《二姐做梦》、《江上接亲船》等渔鼓节目已演出了几百场。 李蔚琛桂林渔鼓以其题材丰富的曲目丰富了广西曲艺史、民间艺术史、音乐史,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是研究中国曲艺史的活化石,有着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小学生们围着李蔚琛,听她讲桂林渔鼓的相关故事。
3传承 只为种子长成大树那天 轻骑队的队员知道,除了表演渔鼓曲目,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将渔鼓这种艺术传承下去。 要传承,谈何容易?熊素珍说,轻骑队自己现在都在断层。采访中,罗云还拜托记者帮他留意,有合适的人选推荐给他,“我包教包会。”罗云承诺。 侯希年加入轻骑队,得知要学习表演渔鼓时,她非常反对。 侯希觉得好土啊,人家都跳‘洋’舞,姿势曼妙,我拿个竹筒子打,一对比真的……回忆当初,侯希自己都笑了。
“当时我们练习时,经常打碎酒杯和碟子。”到最后侯希干脆把碟子捧到熊素珍跟前,“你收回去吧,我实在学不会。”在大家的鼓励下,侯希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她打起碟子,小小的一双筷子点在碟面上,又拨在碟子边缘,声音清脆,翻动筷子的双手如同大家闺秀在引线绣花一样优美。侯希不但学会了,也爱上了这门艺术。
轻骑队现在还频繁进入校园,跟小学生、大学生打起交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艺术团共计辅导多名小学生、大学生渔鼓演员,一些已经成了泰国亭客串常客。
《桂林晚报》记者虽然大家都在传承,但不可否认,年轻人就是不唱不喜欢,怎么办? 面对众多采访对象,记者总会问一问这个有点刁难的问题。桂林渔鼓传承人 现在不唱不代表以后不唱,也不代表不喜欢,如果我们不继续传承,那么将来他们甚至会完全忘记,如果我们做了这件事,就像在小一辈心中种下了一棵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刁难的问题,却有统一的答案。桂林渔鼓简介 桂林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汉族民间说唱艺术。渔鼓从宋朝传入桂林,今天我们听到的桂林渔鼓,是各地文化在桂林经过几百年的沉淀、融合,最后被注入了桂林灵魂的产物。年,桂林渔鼓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林渔鼓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由道情演变而来。传统渔鼓演唱形式简单,一人“打单筒”,自敲自唱。现今则较灵活多样,有二人或多人的“走唱”,以唱为主,表演为辅。 过去,除鼓与板,没有别的乐器,现逐渐发展成包括中阮或琵琶在内的民乐伴奏模式。在全州、资源、兴安等地,当地婚礼、过寿或办丧,都会请人来唱渔鼓,许多村落的传统庙会,也会请渔鼓艺人来表演。怎么看我们的往期文章?方法一:
点击左下方即可
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