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地图
华南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地图主要涉及广东、海南和广西。
1
专业设置
1.1历史沿革及院系分布情况
在华南地区,广东省新闻传播教育相对发达,并随着中国新闻教育的潮流激荡起伏,茁壮发展。从年开始酝酿,广东新闻传播教育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岭南流派和重要力量。其中,历史最悠久、且最具代表性的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年,暨南大学新闻学系在上海创立。年,因暨南大学停办而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中文系在年开办新闻学专业。年,暨南大学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办,新闻学专业也随中文系并入华南师范大学。年,复校后的暨南大学重建新闻学系。从此,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目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建成本→硕、博→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新闻传播史论、媒介批评、新闻传播业务、传媒经营管理、海外华文传媒、文化产业、广告公关与品牌传播、舆情研究与社会调查等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在暨南大学的引领和示范下,从—年,广东新闻教育的发展逐步拓展。年,在复旦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校教授的鼎力扶持下,深圳大学建立大众传播专科,其后创办大众传播系。年,广州市政府组建广州大学,广州师范学院并入广州大学,开设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和编辑出版专业。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下设应用英语系,招收英语(国际新闻与传播方向)本科专业学生,—年每年面向全国招收英语(国际新闻与传播方向)本科生40人。年正式成立新闻系。年,汕头大学成立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开始招生,共招收学生51人。
表1-1广东开设新闻传播教育的高校
本科
院校
(22所)
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东金融学院、五邑大学、惠州学院、韩山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岭南师范学院、东莞理工学院、肇庆学院、嘉应学院。
民办与独立学院
(9所)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培正学院。
广西新闻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广西大学。年广西大学在中文系设立新闻写作教研室,同年招收新闻学本科专业。成立新闻学专业,是国内最早招收本科生的四所院校之一。年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当时全国只有5个新闻学硕士点。广西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无论在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学术水平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在广西的新闻教育界都遥遥领先。广西97%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开设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
表1-2广西开设新闻传播教育的高校
本科院校
(13所)
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南宁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玉林师范学院、梧州学院、百色学院、北部湾大学、河池学院、贺州学院。
民办与独立学院
(6所)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与广东、广西相比,海南省的新闻传播教育起步较晚。整体而言,海南省开设新闻传播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少,目前共有5所公办高校开展新闻传播教育。分别是: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三亚学院、琼台师范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其中三所高校设有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分别是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海口经济学院中广天择传媒学院、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1.2本科专业开设情况
截至年3月15日,本节统计华南地区高校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包含其中6个(见表1-3)。
表1-3华南地区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校统计
新闻传播类专业
省市
高校新闻学
(37家)
广东
(12)
暨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汕头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深圳大学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韶关学院
嘉应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广西
(14)
广西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财经学院
玉林师范学院
北部湾大学
梧州学院
河池学院
百色学院
广西大学行键文理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广西外国语学院
海南
(3)
海南师范大学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广播电视学
(19家)
广东
(12)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大学
汕头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惠州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广西
(6)
广西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艺术学院
玉林师范学院
贺州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肇庆学院
海南(1)
海南师范大学
广告学
(19家)
广东(9)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汕头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培正学院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广西(8)
广西大学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玉林师范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海南(2)
海南大学
琼台师范学院
传播学
(7家)
广东(4)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广西(2)
广西民族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海南(1)
海南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14家)
广东
(11)
暨南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深圳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韩山师范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
五邑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广西(1)
贺州学院
海南(2)
三亚学院
琼台师范学院
2
本科教育
2.1培养目标
为了能对华南三省新闻传播学类高校的学生培养情况有一个综合观察,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颇具代表性的大学,进行比较,它们分别是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涉及综合性、师范类、外语类等高校。详细信息见表2-1。
表2-1华南三省新闻传播院系培养目标
学校
省份
培养目标
暨南大学
广东省
学院坚持“立足华南、辐射全国、面向港澳台、影响东南亚”的办学方针,在人才培养方面夯实基础、拓展视野、注重实践、强化能力,着力为新闻媒体和泛媒体用人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中山大学
广东省
学院以“于学术界有学术之根,于业界有影响之力”为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以新媒体研究和教学为重点,培养既具科学及人文素养又具有新媒体传播技能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逐步形成了“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鲜明特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省
学院以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新闻传播学科为目标,秉持专业+外语+全媒体技能的学科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全媒体国际传播学科体系”,打造“国际传播,华南重镇”,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又掌握新闻与传播理论与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传播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机构、党政机关、驻外新闻机构、涉外广告公关公司、外国驻华机构和国内外企业等单位熟练运用双语进行涉及新闻、传播方面的工作。
广西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学院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宽厚扎实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应用型新闻传播高级人才,能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宣传部门和广告行业等从事记者、编辑、媒介管理和广告实务等工作。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省
学院目标在于培养卓越全媒体新闻传播及公共传播人才,强化社会舆情分析、危机应对、网络治理、文化产业等学科研究特色,将学院建设成为海南舆情研判咨询重要智库、传媒产业和影视产业新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区域社会公共传播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2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华南地区高校表现良好的是暨南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年,暨南大学成了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年,媒体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1月,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确认。媒体实验教学中心面向暨南大学新闻学等9个本科专业以及学校公共选修课开展实验教学。此外,中心面向全校各类不同专业设立的开放实验项目,包括学生创新工程科研立项,各类竞赛,校园文化活动,专业训练营等。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紧跟技术进步,新增两个重要实验室:“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联合实验室项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所建立的融合采编实验室、新闻摄影实验室、数字视频实验室、受众行为与心理实验室、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交互设计实验室等十多个实验室,发挥出色作用,并建成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中山大学“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培育项目”。
此外,华南各新闻院系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加强与业界的接触,让学生深入了解新闻生产的全过程,提高新闻素养,为未来工作打下基础。比较典型的实践教学案例有:年7月17日,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在暨南大学第二文科楼开营。训练营主要分为学习和实习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学院邀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包括肖文舸、刘军、王伟正、汤凯锋在内的来自新闻媒体一线的资深的媒体人进行讲座;在实习阶段,学院将训练营的“准记者们”分配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各媒体岗位,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2.3本科教育创新探索
华南地区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始终具有创新精神,致力探索教育创新,尤其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此贡献良多。在林如鹏、支庭荣和刘涛教授的带领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标准湾区特色——粤港澳‘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践”荣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一成果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巨大社会需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国际一流专业建设标准为引领,以促进新闻传播人才的跨区域适应和流动为抓手,以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转型为助力,以育人生态环境再造为支撑,以创新创业等创造性训练为突破口,形成了涵括“全人方向”“目标导向”“学术旨向”“专业径向”“创新取向”等内容的“5A卓越”改革创新思路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为粤港澳地区及其他地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走在全国高等院校前列。该成果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施了脱胎换骨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具体做法是构建及实践“5A卓越”模式。
3
研究生学位点及研究生培养
3.1研究生学位点
在华南地区的新闻传播院系中,只有暨南大学与深圳大学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挂靠在其他学科招收、培养博士生。综合起来看,华南地区共设有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点13个,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14个。无论博士点还是硕士点,广东省新闻传播院系拥有的数量都是最多的,具有显著优势(见表3-1)。
表3-1华南地区新闻传播院系专业设置情况
省市
新闻传播学博士点2个
(全国共26所高校设点)
广东(2)
暨南大学、深圳大学
省市
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点13个
(全国共所高校设点)
广东(10)
暨南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西(3)
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南宁师范大学
省市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14个
(全国共所高校设点)
广东(10)
暨南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
广西(3)
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南宁师范大学
海南(2)
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
3.2研究生培养
除了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授课和采用“读书会”的方式培养研究生之外,华南地区的一些新闻传播院系还通过各种方式培养研究生,其中的一些做法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教育一直坚持面向媒体、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把为媒体和社会培养高端人才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先后与中央、省、市多家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年,学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电视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共建广东省第一个文科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华南新闻传媒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自年起,学院每年7月举办一期面向全国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学员的“传媒领袖讲习班”,邀请国内外传媒业领袖传经送道,共同探讨媒体改革创新的经验。“传媒领袖讲习班”至今已成功举办12期,在海内外的业界和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年,学院与多家单位携手共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其他高校也采用多种措施,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比如,广州大学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展开有步骤地修正,已基本形成了围绕学院五个科研团队的课程群,特色明显,同时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前沿讲座”,由校内外16位教授、科研骨干分别授课。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等华南高校纷纷举办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论坛,面向全国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并邀请国内外的新闻传播学界专家学者做主题发言或担任点评嘉宾。主办方不但承担论文入选的外地研究生的住宿费用,而且还组织评奖,对于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起到了正向的激励作用。
3.3学科建设情况
评估年份
学校
等级/分数/排名
备注
年
第一轮
暨南大学
第6名
全国参评高校共9所
广西大学
第9名
—
年
第二轮
暨南大学
69分
第11名
全国参评高校共31所
广西大学
64分
第23名
年
第三轮
暨南大学
79分
第7名
全国参评高校共计48所
年
第四轮
暨南大学
A-级
全国参评高校共计81所
深圳大学
B级
中山大学
B级
华南理工大学
B-级
广西大学
C级
汕头大学
C级
学科评估资料显示,华中四省实力较强的新闻传播类院校有暨南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广西大学等,尤其是暨南大学表现最为突出,实力强劲,基础雄厚,一直名列前茅。广东省的其他高校,比如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发展迅速,进步很快,未来可期。海南省各高校力量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努力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则是广西大学一枝独秀,其他高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
师资队伍
4.1师资队伍情况
如前所述,华南地区作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重镇,师资水平上整体质量较高,尤其是位于广州和深圳两地的暨南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相当不错。比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任教师79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5人,讲师23人,教师入选国家及省级人才工程20人次,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及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人、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和青年文化英才4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奖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4人等。而且该院人才引进力度相当大,年就引进8名高层次人才,其中第三层次人才1名,第四层次人才3名,第五层次人才1名,第六层次人才3名。
此外,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师资力量也非常雄厚,人才引进力度较大,年先后引进巢乃鹏教授、常江教授作为特聘教授加入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4人,其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全国新闻传播学科相关学会负责人等,并引进了多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特聘或合作研究教授。
4.2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华南三省新闻传播类高校师资结构不完全合理。广东省师资优势明显,海南和广西存在较大改善的空间。
而且,整个华南三省,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不多,大多是和文学院合为一体,不少地方院校将新闻类专业放在设计学院或艺术学院。
5
学术研究
在学术研究方面,海南省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所省重点本科院校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尤其是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海南民俗文化数字化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基础较好。海南师范大学则结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特征,在社会舆情和信息传播等领域形成一些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建立海南省社会舆情与治理研究中心、海南省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基地等省级智库平台,海南师范大学舆情监测分析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对海南和南海舆情进行研究。
广西高校科研中最为突出的特色当属东盟传媒和区域传播的相关研究。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了东盟传媒研究所,围绕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传媒资源,研究东盟传媒概况,旨在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东盟国家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搞好对外传播,应对传媒国际竞争,为广西传媒发展以及中国对东盟各国的传媒辐射力提供智力支持。广东各高校对科研投入力度较大,收获比较丰富。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年度学院教师在中国知网期刊共发表论文多篇;外文论文14篇,包括AHCI3篇,SSCI第1、2区1篇,SSCI第3、4区5篇,EI检索1篇。出版专著、教材、编著25部,另外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丛书即将出版,共25本。
在项目方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是斩获颇丰:(1)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包括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专项课题1项。(2)获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共11项。其中教育部课题5项。
6
部校共建
华南地区部校共建很有成效,而且各省做法都有各自的特征。广东省“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共建工作拉开序幕。部校共建工作在广东省委宣传部与暨南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务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顺利完成。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和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都纳入“部校共建”。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校共建也很有起色。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率先与广西大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共建管理机构、共建精品课程、共建人才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和研究智库。随后,各市党委宣传部与驻地高校部校共建新闻院系也陆续启动。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又分别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南宁师范大学5所区属高校签订部校共建协议。
海南省的部校共建在年拉开序幕。是年12月,经中宣部批准,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被列入全国10所由地方党委宣传部和学校共建的试点新闻院系之一。这是目前海南省唯一一所与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合作建设新闻传播学院的高校。
7
国际化
广西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东盟特色、区域特色。广西地处南疆,与东盟中的越南接壤,南宁是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对东盟传播有着区位优势。
海南省各高校校际交流成就突出。海南省各高校基本建立起本校与国际学校的学术联系,如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均派遣教师或学术人才前往国外高校访问学习。
广东各高校展开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一是聘请境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来校开讲。二是继续推进与国(境)外高校的交流合作项目。三是组织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
*本文系简写,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武汉大学出版社,第-页。
-END-
文字
赵建国
编辑
陈梁
李蕴灵
审核
王一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