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南宁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群众 > 理论前沿覃乃昌20世纪的瑶学研究

理论前沿覃乃昌20世纪的瑶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2-12 3:16:47   点击数:

本文认为,真正意义的瑶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主要是国内的学者进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瑶学研究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瑶族族源、历史、社会形态、民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体质形态、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世纪 瑶学研究

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南宁,

瑶族有多万人口,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江西六个省(区)的多个县。其中居住在广西的有万人,占60%以上。居住在湖南省的有54万多人,云南省有20万人,广东省有14万多人,贵州有2万多人。在中国境外,还有60多万瑶族散居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等国家。这些国家的瑶族是明清之际从广西、云南迁入东南亚,20世纪70年代又有一部分从东南亚迁到欧美各国,瑶族是一个国际民族。中国人对瑶族的了解大既可以追溯到隋代。后汉书》已有了关于瑶族先民长沙武陵蛮的记载。南朝以后,瑶族先民以“莫徭”之名见于史书,而且有关莫徭的论述越来越多。清代开始出现一些关于瑶族的专门著述,涉及瑶族的人口分布、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经济生活、社会组织、战事及政事等,有的学者考证瑶族的源流、迁徙和分布,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实录资料和见解,但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民族学的兴起并传入中国,一些中国学者开始运用新的方法对瑶族进行研究,一些西方学者也加入了研究的行列。

一、20世纪上半期的瑶学研究

真正意义上的瑶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年7月第3卷第35、36期发表钟敬文的《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话———盘瓠神话读后》、余永梁的《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话———盘瓠》。当时有学者以人类学、民族学的科学方法对瑶族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年5月至7月,中山大学生物系采集队辛树帜、石声汉、任国荣、黄季庄等首次深入广西大瑶山(今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等瑶族村寨采集生物标本,对当地瑶族的歌谣和生活情况作了一般的记录,首次了解了那里生活着的盘瑶、坳瑶、山子瑶、花蓝瑶、茶山瑶五个不同的支系,为后来对瑶族的考察提供了重要线索。调查报告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四卷42期和第46期、47期合刊《瑶族调查专号》上发表。年7月、8月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派颜复礼、商承祚到广西凌云县北部6个瑶族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了当地被称为红头瑶、蓝靛瑶、盘古瑶、长发瑶的生活习俗和语言,年出版了《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年春和年3月至5月间,中山大学生物系采集队庞新民、李方桂、姜哲夫等,先后到广东北部曲江县荒洞、乳源县公坑、蓝坑,乐昌县大塘坑(均为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广西大瑶山的罗香、古陈、罗蒙等村采集标本时,对当地瑶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习俗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并首次进行了比较研究。综合两次调查,由庞新民写成《两广瑶山调查》,于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其内容偏重于衣、食、住、行和婚姻、宗教等。年10月,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费孝通、王同惠夫妇在赴英国留学前夕,到广西大瑶山南部对花蓝瑶进行调查,并首次对瑶族进行人体测量。费孝通不幸误陷捕猎陷阱,王同惠在呼救中不幸失足坠崖殉职,费孝通被瑶民救出,在梧州、广州等地治疗期间整理他和王同惠的调查资料,于年6月出版了《花蓝瑶社会组织》、《宇宙旬刊》—年第3卷第8期、第4卷第3期发表了费孝通、王同惠的《为调查研究桂省特种部族人种》。从20世纪20年代到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与瑶族有关的文章约70篇,其中85%为现状调查,比较重要的文章有:赵元任的《广西瑶歌记音》、潘质彬的《广西瑶族社会概况》、王英夫的《广西瑶人生活现状》、黄季庄的《采集瑶山风俗物品目录》、李旭华的《瑶人风俗考》、陈志良的《广西特种部族歌谣之研究》、《广西蛮瑶的传说》。这一时期发表文章的还有,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周刊》年第2卷第17期发表张景良的《八排探瑶纪谈》、中国地理学会年出版张景良的《廉州瑶山之旅述略》、《国闻周刊》年6月第4卷23期发表觉迷的《苗瑶仡佬奇俗志》、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3集第35、36期合刊发表《瑶民访问记》、第4集第46、47期合刊(年)发表任国荣的《瑶山两月视察记》、《科学月刊》年第1卷第3期发表陈劳新的《评蔡国著的瑶山两栖报告》、《自然科学》年第1卷第4期发表《广西瑶山动植物采集纪略》、年第2卷第2期发表《广西瑶山鸟类目录》、年还出版发行了石声汉的《广西瑶山鸟类之研究》,《新广西旬报》年第3卷第8期发表梅青的《开化苗瑶问题之研究》、《厦门大学周刊》年第9卷第3期发表叶国庆的《滇黔粤的苗瑶壮俗语民俗之比较》、《民族学研究月刊》年第2辑发表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年第1期发表李方桂的《广西凌云瑶语》、第16期发表张坤的《苗瑶语言声调问题》、《建设研究》年第2卷第5期发表赖健生的《广西大藤瑶山之瑶民生活》、第3卷第5期发表刘介的《广西民族研究述略》、《东方杂志》年第37卷第11号发表刘君煌的《广西瑶人之土地制度》、《说文月刊》年第2卷第4期发表陈志良的《盘瓠神话与图腾崇拜》、《燕京学报》年第12期发表钱穆的《古山苗疆域考》、《南方杂志》年第1卷第2期发表王菜夫的《广西瑶人生活状况》、《复旦大学广西同学会会刊》年创刊号发表赖玉的《苗瑶民族源流考》、《女青年》月刊年第12卷第9期发表章涤尘的《广西岭祖瑶的劳动妇女生活》、《教育周刊》年第49期发表梁上燕的《谈谈苗瑶教育》、乔笙的《龙胜苗瑶侗伶壮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教育》、《广西教育行政月刊》年第3卷第6号发表《三江县苗瑶社会状况调查表(一、二、三、四)》、《凤山县苗瑶社会状况调查表》、《都安县、义宁县、河池县、南丹县、灵川县、修仁县、贺县等县苗瑶社会状况调查表》、《教育旬刊》年第1卷第7、8期发表《广西苗瑶诸族的分布概况》、《民国日报》年4月25、27、28日发表梁上燕的《广西的苗瑶教育问题》、8月17、18、20日发表健芳的《广西苗瑶教育问题的探讨》、《南方杂志》年第3卷第3、4期发表消凉的《黔桂交界之苗瑶概况》、《年华》年第3期发表佐杨的《桂平的苗瑶》、《新中华》年8月第2卷25期发表炽昌的《广西瑶民风俗杂谈》、《民国日报》(南宁)年4月28日发表剑青的《苗瑶之来源》、6月21日发表韦玉岗的《本省苗瑶教育的设施问题》、6月25日发表梁上燕的《广西的苗瑶教育问题》(一、二、三)、《民国日报》(南宁)年8月17日发表汤剑青的《改进苗瑶之实施步骤》、年8月7日发表资蔽的《桂黔边苗瑶见闻录》、《新亚细亚》年第8卷第4期发表盛襄子的《湖南之苗瑶》、年第9卷第6期发表潘质彬的《广西瑶民社会概况》、第10卷第5期发表盛襄子的《湖南苗瑶问题考述》、《东方杂志》年第32卷第10号发表张震道的《广西瑶民的婚姻生活》、《实事新报》年2月8日发表《桂闰县界苗瑶之生活》、《申报》年9月29日发表唐兆民的《广西大藤山瑶民的经济生活》、《新亚细亚》年第12卷第6期发表江应梁的《广东瑶人历史的考察》、社会研究》年第、、、、、期发表费孝通、王同惠的《桂行通讯》,记述了对广西瑶族地区的考察情况,年《广西省政府特约研究专刊》发表王同惠的《广西象县东南乡花蓝瑶社会组织》、《逸经》年第19期发表黎公耀的《关于瑶壮与客家族问题之讨论》、第24期发表陈隆吉的《‘瑶壮即今之客族’说驳议》、年第25期发表憾庐的《客家瑶壮及闽南民族》、《基础教育半月刊》年第1卷第4、5期发表唐兆民的《特种教育讲话》、《民俗》年复刊号第1卷第3期发表江应梁的《广东瑶人之今昔观》、《半报周刊》年第2卷发表吴彦文的《广西苗瑶诸族的分布情况》、《蒙藏日报》年第6卷第6期发表剑熙的《西南民族中苗瑶考略》、杨永凡的《广西特种教育一瞥》。与此同时,在金陵大学开设“边疆问题讲座”的徐益棠教授也到大瑶山进行了4个月的调查,写出了有关当地瑶族的经济生活、服饰、房屋、法律、生育及丧葬习俗的调查报告。此外,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也有关于瑶族历史的引述。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关纷纷迁到内地,其中有一部分学校地处瑶族聚居区,部分学者继续进行瑶族研究,其中研究广西瑶族的有刘介(锡蕃)、徐松石、陈志良、雷金流、徐益棠、唐兆民、梁瓯弟等,研究的范围包括瑶族来源、元代对瑶族地区的开发、瑶山土地制度、经济生活、村落、房屋建筑、礼俗、社会组织、民间习惯法、妇女地位、婚姻、宗教、禁忌、丧葬仪式、节日、饮食、教育、语言、歌谣及民间传说等,其中如《金陵学报》第8卷第1、2期(年)发表徐益棠的《广西象平间瑶民之生死习俗》、《岭南科学》年第18卷第3期发表李智文的《八排瑶之来历及其社会组织与争端》、林敬隅的《瑶族的经济生活》、《广西之特种教育》年发表吴彦文的《广西苗瑶种族社会概况一览》、李季琼的《瑶族家中之教育婚嫁与丧葬》、第13期发表翟真的《瑶族文化概况》、《广西建设研究月刊》年第1卷第3期发表刘介的《广西特种教育的动向》、《说文月刊》年第2卷合订本发表陈志良的《广西特种部族的辅导与音乐》、《东方杂志》年6月第11期发表刘君煌的《广西瑶人之土地制度》、《边政公论》年第1期发表徐益棠的《广西象平之间瑶民之法律》、《责善半月刊》年6、7月第2卷第7、8期发表岑家梧的《盘瓠传说与瑶畲的图腾崇拜》、《建设研究月刊》年第4卷第6期发表唐兆民的《瑶民妇女的社会地位》、第5卷第4期发表胡耐安的《粤北之过山瑶》、《旅行杂志》第17卷第1期发表唐兆民的《大藤瑶山瑶胞的服饰》、《说文月刊》第3卷第2期(年)发表陈之亮的《车陇瑶之礼俗与传说》(广西特种部族研究资料之一)、《边疆研究论丛》年发表徐益棠的《广西象平间瑶民之宗教及其宗教的文献》、《文化》杂志年第1卷第2期、第2卷第3期发表唐兆民的《大藤山瑶族名类之探讨》、《说文月刊》年2月卷合订本发表陈志良的《广西特种部族的新年》、《中国文化汇刊》年第2卷发表徐益棠的《广西象平间瑶民之占卜符咒与禁忌》、《民俗》年第2卷第1、2期发表杨成志的《瑶语小纪》、第3、4期合刊发表雷金流的《广西茶山瑶的石牌政制》、《大夏月刊》年第19卷第9期发表岑家梧的《论苗瑶的几何纹》、《每月新歌选》年5月第1期发表卜斯水的《苗瑶音乐介绍》、《民俗》第18卷第5期(年)发表雷金流的《桂西布努瑶的家庭》、《旅行杂志》年第18卷第5期发表路伟良的《桂北黔南苗瑶各族的经济生活》、年第3卷第2期发表徐益棠的《广西象平间瑶民之村落》、第3卷第4期发表梁瓯弟的《广西的瑶民教育》、年第5卷第1期发表雷金流的《桂西布努瑶之婚姻》、《中国农民》年第2卷第5期发表楼同茂的《广西瑶山瑶人之社会》、年发表徐益棠的《广西象平瑶民之婚姻》、《广西象平间瑶民之饮食》、《妇女月刊》年第4卷第4期发表陈世雄的《广西大藤瑶山妇女生活》、《新贵师》年第3期发表蒙明儒的《荔波瑶胞的生活》、《广西文献》年创刊号发表唐兆民的《板瑶的姓名研究》、《风土杂志》年第2卷第2期发表陈志良的《恭城大土瑶的礼俗与传记》、《广西日报》年11月19日发表李锡贡的《苗瑶迁徙的传略》、12月7日发表李锡贡的《苗瑶姓氏略历》。《新广西旬报》第2卷13号发表辛树帜的《广西前途和瑶山研究》。此外,抗日战争期间出版的刘锡蕃的《岭表纪蛮》、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等虽然不是研究瑶族的专著,但对瑶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提出了许多观点,并提供了不少资料和有价值的研究线索。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到年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内战等原因,瑶族研究处于停顿状态,这一时期出版了唐兆民的《瑶山散记》和廖炯然的《瑶民概况》,唐兆民曾在广西省教育厅任职,多次进入大瑶山考察,书中对大瑶山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建国前的瑶族研究涉及瑶族族源、历史、语言、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等领域,特别是对广西大瑶山和粤北乳源、连南等地的多次调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建国后开展瑶族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和可供比较的材料,并奠定了基础。

二、20世纪下半期的瑶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年7月至11月,中央人民政府派中央访问团(中南分团)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中央访问团联络组在进行慰问和宣传的同时,深入瑶族村寨,进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整理了20多份调查材料,铅印成册,其中涉及瑶族的有:《广西少数民族历史资料提要》、《广西大瑶山一般情况》、《大瑶山瑶族家庭经济与自然屯经济典型调查》、《大瑶山团结公约订立经过》、《防城县山人(瑶族)情况》、《防城县第三区峒中乡民族情况》等。

年8月,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倡议下,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持成立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到60年代初调查工作结束,以后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对瑶族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工作基本上停止下来。这次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编写和整理成《瑶族简史》、《瑶语简志》、《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共8辑),到年前后公开出版。

50年代以后,特别是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瑶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瑶族族源和历史研究

关于瑶族族源,解放前已有讨论,主要有源于湖南“五溪蛮”和与居住在江浙赣等省的百越族有关两种观点。解放后随着讨论的深入,则主要有瑶族源自秦汉时的“长沙武陵蛮”及稍后的“五溪蛮”和主张源出古越族中的“山越”或“越摇”以及与越族有密切关系的濮两种观点。此外还有“多元说”,即兼有这两种因素。主要文章有:《光明日报》年8月24日发表陈摩人的《粤北瑶族的姓氏与命名特点》、《历史研究》年第5期发表周宗贤、李干芬的《关于瑶族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讨论》、《民族团结》年第11期发表云峰的《壮族瑶族史上几个问题的探讨》。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南宁举行壮族、瑶族历史科学讨论会,《广西日报》年7月25日发表桂挺宫的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讨论会探讨壮族瑶族历史科学问题》。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年编辑的《壮瑶族史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发表张介文的《瑶族来源考辨》、苏康甲的《瑶族祖先出于山越考》、姚舜安、范宏贵的《谈谈瑶族的来源问题》,《广西日报》年7月12日发表乾元的《广西瑶族的名称》、《民间文学》年第1期发表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的《密洛陀〈瑶族创世古歌〉》、《学术研究》年第3期发表李默的《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年第3期发表《瑶族、布依族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年1月,再次在南宁举行瑶族历史讨论会,《广西日报》年1月29日发表《瑶族历史讨论会在南宁召开,广西太平天国史讨论会在桂平召开》、年第4期发表张介文的《关于粤北瑶族的来源问题———对李默同志〈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的一些看法》、韩肇明的《浅论粤北历史中的若干问题———与李默同志商榷》、《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年第1期发表韦瑞峰的《关于瑶族历史的若干问题》,《广西大学学报》年第1期发表李维信的《试论瑶族族源问题》、《学术论坛》年第2期发表韩肇明的《试论瑶族族源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年第3期发表李干芬的《瑶族族源探讨》、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年)发表龚鹏九的《关于瑶族族源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年第2期发表徐仁瑶、胡起望的《瑶族‘过山榜’析》、《贵州民族研究》年第4期发表侯绍庄的《‘盘瓠’源流考》、《南宁师院学报》年发表韦其麟的《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玉林师专学报》年发表张介文的《也谈‘蛮’‘越’的划分与瑶族的来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年第3期发表容观琼的《瑶族与古越族的关系———从〈评皇券牒〉看瑶族早期历史》、《华南师院学报》年第3期发表李国纬的《洪秀全游历瑶山考》、《广西大学学报》年发表李维信的《瑶族历史名词选释》、第2期发表陆桂生的《瑶族史诗〈密洛陀〉初探》、广西人民出版社年出版莎红的《密洛陀》、《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年第4期发表侠漆的《宋代的瑶族和壮族》、《广西民间文学丛刊》年第5期发表李文柱的《谈〈盘王歌〉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湖南民族研究》(试刊)年第1期发表姚舜安的《瑶族与长沙武陵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年第3期发表石光树的《从盘瓠神话看苗瑶畲三族的渊源关系》、刘保元的《瑶族古典歌谣集成〈盘王歌〉管探》、《求索》年第4期发表李默的《岭南瑶族来源问题的探讨》、《民族研究》年第5期发表徐仁瑶的《关于瑶族源于古‘摇民’初探》、第6期发表李默的《明代广东瑶族分布》、《民族语文》年第6期发表李永燧的《关于苗瑶族的自称———兼说‘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年第2期发表蓝芳敏的《试论布努瑶族与苗族的关系》、第4期发表李农妹的《江华的过山瑶与平地瑶》、湖南人民出版社年出版《过山榜》编辑组编的《瑶族过山榜选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年第3期发表李维信的《试论瑶族〈过山榜〉》、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南方民族史论集》第2集(年6月)发表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南宁晚报》年3月13日发表蓝克宽的《盘瑶‘谷牙’的姓氏》、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5辑(年)发表黄盛全的《千家峒与盘瑶》、覃茂福的《布努瑶‘密洛陀’女神崇拜的初步考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年第4期发表宫哲兵的《瑶族千家峒故地考》、《广西民族研究》年第1期发表李本高的《尤人是瑶族的主源初探》、《贵州民族研究》年第1期发表谢剑的《排瑶命名制度浅释》、年第4期发表范宏贵的《瑶族从中国迁入越南浅谈》、张雄的《汉晋以来‘长沙蛮’的族属浅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年增发表李默的《广东瑶族与百越俚僚的关系》、何光岳的《梅山蛮的来源和迁徙———兼论梅山蛮与百越、瑶、巴的关系》、《河池日报》年6月7日发表蒙通顺的《布努瑶族族称及语言》、《广西民族研究》年第3期发表姚舜安的《瑶族的历史分布与变迁考》、黄钰的《‘盘王书’初探》、年第3期发表李本高的《瑶族漂洋过海析》、年第4期发表蔡屯阝的《‘评皇券牒’探源》、年第2期发表黄钰的《瑶族社会分期新探》、吴永章的《元代瑶族概说》、第4期发表黄钰的《盘古、盘瓠、盘王辨识》、李本高的《瑶族‘评皇券牒’中的盘瓠考》、年第3期发表黄钰的《瑶族源流新探———瑶苗同源论》,广西民族研究所年编印《瑶族研究论文集》发表唐兆民的《瑶史三则》,广西民族出版社年出版《瑶族研究论文集》发表蒙有义的《试论布努瑶与汉族远古神话的异同》、徐杰舜、邓文通的《从瑶族支系问题谈起》、容观琼的《瑶族历史三题》、《重庆师院学报》年第2期发表李瑾的《论现代瑶族与古越人之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年第1期发表何光岳的《瑶人的来源和迁徙》、《广东民族学院学报》年第1期发表赵家旺的《西江流域瑶族聚居地变迁原因的探讨》、《广东社会科学》年第4期发表李默的《宋代广西瑶族分布考略》,《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1辑(年)发表李默的《广东瑶族史若干问题探索》、赵家旺的《综谈八排瑶、过山瑶之异同》、练铭志的《略论连南排瑶与汉族的历史关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年增刊发表李默的《广西瑶族与百越族(俚僚)的关系》、年第1期发表姚舜安的《布努瑶与铜鼓》、民族出版社年出版的《瑶族研究论文集》发表李默的《广州府古代瑶族分布考》、盘万才的《广东乳源瑶族的分布及来源》、黄钰的《瑶族〈评皇券牒〉初探》、《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4辑(年)发表李默的《广东瑶族历史若干问题的再探索》、张介文的《广东瑶族来源考辨》、杨小华的《明代广东汉瑶两族融合小议》、《贵州民族研究》年第1期发表盘朝月的《瑶族支系及其分布浅谈》、第4期发表伍滔的《浅谈平地瑶与过山瑶之异同》、《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年第1期发表乔健、胡起望的《加强瑶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第2期发表饶宗颐的《述宋人所见东汉蜀地绘‘盘古’的壁画》、何光岳的《论盘瓠氏的起源、分布与迁徙———兼议盘瓠与葫芦的关系》、李默的《盘古、盘古庙与瑶人的关系》、赵廷光的《试论盘古和盘瓠与瑶族的关系》、第5期发表彭官章的《盘古并非盘瓠》、第6期发表李本高的《盘古非盘瓠———从瑶族文献中看盘古与盘瓠的区别》、《广西民族研究》年第2期发表黄钰的《千家峒初考》、第3期发表宫哲兵的《从〈千家峒〉文献考证瑶族逃离千家峒事件》、《民族论坛》年第1期发表天娇的《与‘盘瓠氏苗族始祖论’者商榷》、第2期发表宫哲兵的《瑶族千家峒故地再辨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年第3期发表宫哲兵的《关于千家峒牛角的最新发现》、《广东社会科学》年第2期发表李默的《瑶族史四题》、《广东民族研究通讯》年第1期发表张介文的《广东瑶族来源再辨》、杨豪的《粤境瑶、畲、蛋族探源》、《民族研究》年第4期发表苏建灵的《明清文献中瑶、壮民族名称的混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年第3期发表张有隽的《中国瑶人文书及其研究》、《民族论坛》年第3期发表木子的《从〈评皇券牒〉看瑶族的历史与迁徙》、《广东民族学院学报》年第3期发表谢剑的《连南‘排瑶’族史初探》、《贵州社会科学》年第8期发表周子言的《关于‘窜三苗于三危’问题的探讨》、《广西民族研究》年第1—2期合刊发表李干芬的《汉、瑶、苗民族南来广西的历史情况》、第4期发表李本高的《瑶族〈评皇券牒〉中的盘瓠考》、《民族论坛》年第2期发表蔡屯阝的《近代瑶族生活实录———读瑶族〈查信歌〉》、黄方平的《过山瑶宗谱及其学术价值初探》、《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年第2期发表胡阳全的《近十年内瑶族族源研究概述》、《思想战线》年第1期发表陈斌的《论明清时期瑶汉民族的融合》、《民族文学研究》年第3期发表罗汉田的《全国盘瓠文化研讨会综述》、吴善淙、龙治安的《盘瓠正名三题》、《贵州民族研究》年第4期发表谭子美的《‘漫水龙歌’与‘盘瓠崇拜’》、广西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瑶族研究论文集》发表黄钰的《盘古盘瓠盘王辨识》、刘耀荃的《中国瑶族支系及人口分布》、容观琼的《体现瑶族主体意识的盘瓠传说》、赵砚球的《从族谱看郴州过山瑶人的社会历史生活及其演变》,广西民族出版社年出版的《瑶学研究》第1辑发表刘保元、杨仁里的《谈〈盘王歌〉最早手抄本》、赵春金的《试论瑶族〈过山榜〉产生的年代》、宫哲兵的《中国盘瑶的千家峒运动》、吴永章的《明代广西瑶族分布简述》、朱雄全的《盘古盘瓠新解》,广西民族出版社年出版的《瑶学研究》第3辑发表张雄的《从〈评皇券牒〉历史纪年看瑶人的分布和迁徙》、吴永章的《明代广西瑶族的分布和迁徙》、刘保元的《瑶族称谓管探》、盘承和的《富川平地瑶的来源、形成和特征》、云南民族出版社年出版赵廷光主编的《瑶族文化研究》发表王权贵的《云南蓝靛瑶的命名法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年第6期发表张雄的《略谈瑶人‘过山榜’中‘盘王’祭祀及文化渊源》、《文史知识》年第12期发表蔡屯阝的《瑶族〈过山榜〉何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年第2期发表刘保元的《瑶族称谓管探》、《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7辑(年)发表李泳集的《结构主义和社会结构分析理论的对话———以盘瓠神话分析为例》、李默、房先清的《连南八排瑶〈房氏年命书〉》、汪廷奎的《试论元代广东的瑶族》、第八辑(年)发表杨豪的《粤境瑶、畲探源》、李默的《关于八排瑶族源的探讨———兼评谢剑的〈连南排瑶的社会组织〉》、李智文的《八排瑶之来历及其社会组织与争端》、汪廷奎的《试论宋元的两广瑶族》、《贵州民族研究》年第4期发表宇晓的《瑶族的汉式姓氏和字辈制度———瑶汉文化涵化的一个横断面》,《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9辑(年)发表练铭志的《试论八排瑶与汉文化的关系》、李筱文的《瑶族的分布与迁徙》、《贵州民族研究》年第2期发表黄波的《荔波瑶麓乡瑶族亲族制度考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年第4期发表邓文通的《蓝靛瑶迁徙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年出版《瑶学研究》第4辑发表赵家旺的《广东瑶族迁徙趋向分析》、任俊华的《宋理宗缘何只对瑶族发给‘特许状’?———理学开山祖师周登颐与〈评皇券牒〉》、黄钰、黄芳平的《瑶族姓名考释》,《中国文化报》年5月4日发表龙松林的《瑶族圣地千家峒在都庞岭》,《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年第1期发表刘祥学的《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瑶族及其与其他民族间的相互影响》、《民族研究》年第2期发表吴永章的《瑶族历史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新说》、《广西地方志》年发表熊光嵩的《瑶族同胞的圣地———灌阳千家峒》、《广西民族研究》年第1期发表宫哲兵的《论都庞岭千家峒是瑶族发祥地之一》、第2期发表宫哲兵的《从县志与碑文考证千家峒在都庞岭———瑶族千家峒故地再考》、第4期发表宫哲兵的《从地图、地名和族谱考证千家峒在都庞岭———瑶族千家峒故地三考》。

国外学者对瑶族历史源流问题也进行了研究,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文学部年编印的《人文学报》(社会学9)发表松本信广的《盘瓠传说资料考》、竹村卓二的《瑶族的姓和村落———种族史资料解说》、日本《上智史学》第17号(年)发表白鸟芳郎的《评皇券牒上所见的盘瓠传说和瑶族的十八神像》、(日本)白鸟芳郎编、东京讲谈社年出版的《瑶人文书》上刊登竹村卓二的《瑶族的祖先册———资料解说》、日本《民博通讯》年第1号发表竹村卓二的《关于瑶族起源的两个神话》、日本东京讲谈社年出版白鸟芳郎的《东南亚山地民族志———瑶族及其相邻各族》中刊有《瑶族的移动路线和种族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年编译的《民族史译文集》中刊有村松一弥的《关于苗、瑶、壮、彝族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年编印的《民族史译文集》刊登苏联P·Ф·伊茨的《苗瑶与蛮的族属关系》、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年第3卷第4号刊登竹村卓二的《过山瑶的两个起源神话———种族精神的形成和演进》、《民族译丛》年第4期发表(日本)白鸟芳郎的《从〈评皇券牒〉看瑶人的分布与盘瓠传说》、四川民族出版社年出版苏联P·Ф·伊茨《东亚南部民族史》中有《苗瑶民族起源中的蛮》等、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年编印的《西南民族历史研究集刊》第6期刊登竹村卓二的《反映过山瑶起源与发展的盘瓠神和渡海神话》、《民族译丛》年第4期发表(日本)竹村卓二的《瑶族的社会生态学背景与亚种族分支》、第5期发表(日本)松本光太郎的《中国西南地区瑶族的社会适应》、《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年第2期发表(法国)雅克·勒莫瓦纳的《盘瓠是否盘古》、《广西民族研究》年第3期发表(日本)冢田诚之的《广西壮、瑶族与汉族政治及文化关系的对比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年出版吴永章的《瑶族史》,这是公开出版的第一本瑶族史专著。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黄钰、黄方平合著的《国际瑶族概览》一书,全面介绍居住在世界各国瑶族的源流、迁徙及社会生活状况。年,根据费孝通的倡议并指导,胡起望、范宏贵对广西大瑶山区的一个村寨进行调查研究,于年出版了《盘村瑶族》一书,反映了瑶族一个支系———过山瑶从游耕到定居的状况。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蒲朝军、过竹主编的《瑶族风土志》,描述了瑶族社会生活及习俗,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朱荣等著的《中国白裤瑶》一书,记述了瑶族一个支系白裤瑶的社会生活情况。

2.瑶族语言文字研究

法国《远东研究院报》年到年发表欧德里古尔的《苗瑶语历史语言学导论》、《汉藏语系语言学论文选编》发表张谢蒂、张琨著、王辅世译《苗瑶语藏缅语的鼻塞音声母———是扩散的结果呢,还是发生学关系的证据呢?》,《中国语文》年第3期发表罗季光的《广西瑶语》、年发表胡起望的《盘瓠语的‘巧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瑶语调查组年3月编印《瑶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科学出版社年出版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编《苗瑶语志》、《东方非洲研究所学报》第24卷(年)发表〔英国〕唐纳的《高地瑶语词的语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和中国民族语言学术讲座会编的《汉藏语系语言学论文集》发表〔英国〕唐纳、贺嘉善的《瑶语勉方言中的汉语借词的层次》、《中国语文》年第10—11期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的《汉语在瑶族语言发展中的作用》、年第3期发表毛宗武、周祖瑶的《瑶族语言概况》、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年6月编印盘承乾、邓方贵、刘保元著《瑶语》、美国康乃尔大学年出版〔美国〕隆巴德·珀尔内著《瑶英词典》。《民族语文》年第1期发表陈其光的《苗瑶语入声的发展》、年第1期发表陈其光的《汉语苗瑶语同源例证》、年第1期发表《试说瑶语的‘勉’》、年第1期发表《也谈瑶语的‘勉’》,民族出版社年4月出版毛宗武、蒙朝吉、关宗泽编著《瑶族语言简志》、广西民族学院《建院三十周年论文集》发表李增贵的《瑶语数词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年第4期发表〔美国〕小赫伯特·C·珀内尔著、李增贵译的《瑶语的数字》、《民族语文》年第1期发表陈其光的《苗瑶语前辍》、第2期发表蒙朝吉的《瑶族布努语1至4调的形成和发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年第3期发表李增贵的《中外瑶语音比较》、《贵州民族研究》年第3期发表张济民、徐志淼的《贵州瑶族的语言》、李玉伟的《贵州瑶麓瑶语音位系统》、《民族语文》年第6期发表李永燧的《关于苗瑶语的自称———兼说‘蛮’》、年第2期发表舒化龙、肖淑琴的《瑶语数词初探》、《贵州民族研究》年第3期发表周祖瑶的《瑶族布努话的量词》、龙耀明的《那溪瑶语与侗语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年第3期发表余伟文、巢宗祺的《油岭瑶话概述》、《民族语文》年第5期发表陈其光的《古苗瑶语鼻冠闭塞音声母在现代方言中反映形式的类型》、《贵州民族调查》第2期(年)发表徐志淼的《荔波瑶族语调查报告》、《罗常培纪念文集》发表王均的《广西龙胜红瑶的优念话》、中央民族学院年10月编印、邓方贵、盘承乾、房亚木、刘保元编的《瑶语》,《民族研究集刊》年第2期发表〔美国〕赫伯特·C·珀内尔著、李增贵译《泰国瑶语音系》(《瑶英词典》导言)、《民族研究集刊》第1期(年)发表李增贵的《〈瑶文方案〉(草案)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民族研究动态》年发表毛宗武的《我国苗瑶语族语言研究概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年第1期发表李增贵的《中外瑶语的前切成分》、盘承乾、邓方贵的《瑶语构词中的几个特点》、蒙朝吉的《瑶族布努话连续变调问题初探》、年第6期发表卢治常的《瑶族勉话标敏方言的构词变动与构形变调》、《广西民族研究》年第1期发表周祖瑶的《瑶族勉语的复辅音PL、KI》、《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年第3期发表陈其光的《炯奈话在苗瑶语族中的特殊地位》、年第5期发表曹翠云的《汉、苗、瑶族第三人称代词的来源》、年第5期发表刘保元的《论瑶族拉珈语的系属》、年第6期发表毛振林的《平地瑶话‘见、溪、群’三母的分化》、广西民族出版社年出版的《瑶族研究论文集》发表李增贵的《试论瑶文的词儿连写问题》、赵春金的《论瑶文对繁荣瑶族文化的作用》、邓方贵的《瑶语标敏话的形名词和形动词》、舒化龙、肖淑琴的《盘瑶语构词法》、郑宗泽的《勉语的全浊声母与阴调》、刘保元的《略论拉珈语与侗语的关系———兼与‘茶山瑶是操侗语的’论者商榷》、赵建伟的《中国瑶语研究述评》、〔美国〕赫伯特·C·珀纳尔的《‘优勉’瑶民间歌谣的韵律结构》、盘承乾的《论瑶语方言》,广西民族出版社年出版的《瑶族研究论文集》发表盘承乾的《瑶语语音初步比较》、〔日本〕竹村卓二的《瑶语中汉字古音的遗留和声母的对应》、《云南民族语文》年第3期发表王远新的《苗瑶语族语言词汇研究综述》、四川民族出版社年出版《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发表赵春金的《瑶族勉语复辅音的演变》,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年出版的《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中专设《汉语与苗瑶语族的亲属关系》一章,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年出版的《茶山瑶研究文集》发表徐仁瑶的《茶山瑶语与侗语的比较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瑶族研究论文集》发表舒化龙、肖淑琴的《论瑶文的创新与推行》、广西民族出版社年出版的《瑶族研究》(第3辑)发表〔越南〕赵有理的《瑶族使用汉字及改造、创制的文字》、广西民族出版社年出版的《瑶族研究》第3辑发表舒化、肖淑琴的《略谈瑶族的语言称谓》、〔泰国〕提拉攀·罗———通堪的《瑶(勉)语对于色彩的称呼》、赵春金的《瑶语与汉语的底层关系》,年第5期发表李炳泽的《苗瑶语辅音前辍的音节化和实词化及其变体研究》、《民族语文》年第5期发表唐永亮的《瑶族勉语六冲标漫话语音特点和声调实验研究》、年第3期发表盘金祥的《泰国瑶族语言文字简介》,云南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瑶族文化研究》发表盘金祥的《云南瑶族勉话发展变化的特点》、黄权贵的《瑶族的书面语及其文字初探》、《广南那烘村瑶族门话的语音系统》,《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年发表李炳译的《从苗瑶语和孟高棉语的关系词说濮人南迁》、广西民族出版社年出版《瑶学研究》发表〔日本〕田口善久的《勉语边音的来源及演变》。

3.历史上的瑶族农民起义研究

《广西日报》年6月21日发表艾末的《瑶族人民在大藤峡的斗争史实》、《民族研究》年第7期发表南跃的《年桂北瑶民起义》、《文汇报》年9月10日发表杨宽的《黄巢起义对瑶族人民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年编印《一九三三年桂北瑶民起义资料》、《广西大学》年第5期发表高金树的《大藤峡农民起义》、《文物》年第4期发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的《大藤峡瑶、壮等族农民起义革命遗址和文物》、《学术论坛》年第3、4期发表李毓麟的《大藤峡瑶民起义辉煌战果的历史见证———兼对‘浔州卫中千户所百户印’的分析》、《思想解放》年第3期发表杨宗銮的《大藤峡瑶族农民起义》、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八寨调查组年10月编印《八寨农民起义资料》、《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年第4期发表韩肇明的《明代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年编印《民族研究论文集》刊登徐仁瑶的《一九三三年桂北瑶民起义》、《民族研究》年第5期发表唐松球、陆炬烈的《壮、瑶等族人民对右江革命的贡献》、《学术论坛》年第2期发表彭大雍的《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间的桂北瑶民起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年第3期发表覃延欢的《明代广西大藤峡农民起义及其历史地位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年发表邢凤麟的《太平天国与瑶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年第2期发表姚舜安的《赵金龙领导的瑶民起义》、覃茂福的《清末广西的‘红花会’起义》、年第1期发表姚舜安的《蓝正樽、雷再浩领导的瑶民起义》、年第4期发表高言弘、姚舜安的《明代八寨瑶壮农民起义》、《广西地方史志通讯》年第4期发表贺更生的《新宁雷再浩、全州李世德起义》、《广西日报》年3月31日发表陈胡雄的《悲壮的‘金秀瑶变’》、《民族研究》年第1期发表杨奕青的《关于赵金龙起义几个问题的商榷》、《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4辑(年)发表黄钰、盘朝月、盘星明的《略谈一九三三年桂北瑶民起义》、第5辑(年)发表玉时阶的《明代罗旁瑶族农民起义》、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集刊》第1期(年)发表姚舜安的《宋代瑶民起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年发表程苹等的《论南宋黑风洞瑶族人民起义》、《民族研究》年第1期发表郭在忠的《支持黄巢义军的桂州‘溪洞蛮’族属小考》、年第1期发表莫若云的《论壮瑶人民对百色起义的杰出贡献》、《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5辑(年)发表廖石泉的《广东瑶族人民在现代革命斗争中的贡献》、广西民族出版社年出版《瑶学研究》第1辑刊载罗树杰的《桂北瑶民起义性质管见》、漓江出版社年出版邓有铭、盘福东的《瑶族农民起义史》,对历史上瑶族农民起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未完待续)









































南昌治疗白癜风医院
治白癜风长春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yawy.com/wbqz/606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