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南宁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群众 > 40多年军旅生涯后,这位南通籍将军ld

40多年军旅生涯后,这位南通籍将军ld

发布时间:2018-9-5 6:55:40   点击数:

?提示:点击上方"江海晚报"↑免费订阅本刊

从部队基层干部到高级将领,40多年军旅生涯,他笔耕不辍、钻研不息,文化情怀如影随行。卸任后,他集中精力弘扬海派文化,开启一段与众不同的退休生活——

峥嵘岁月

朱争平少将

朱争平,年2月生,祖籍江苏海门,研究生学历,少将军衔;年入伍后历任班长、排长、代理副连长、南通军分区司令部参谋,南京军区宣传部干事、副处长、处长、副部长、部长,装甲第10师政委,第一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江西省军区政委、中共江西省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等职;年4月任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总部部长。

出版过《不能忘却》《信笔摩风云》《绿色时空》《实践与思考》《艺海钩沉》等多部新闻文学作品集,主编过多部政治理论、文学艺术书籍,作品50多次在军内外获奖;党的十八大代表,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

组织部队军事演习。

军歌嘹亮

8月1日晚,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再现红军长征壮举的大型舞剧《天边的红云》震撼上演。在建军9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这台荡气回肠的恢弘巨制格外触动人心。而这场精神洗礼的呈现,离不开一位南通籍将军的精心筹划。他就是朱争平少将,原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现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上海总部部长。

几天前,朱争平在沪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与其说这是一次新闻采访,不如说是一次难得的海派文化熏陶。

笔耕不辍的军中儒将

上世纪80年代至今,精品佳作屡见报端

上海市长宁区镇宁路9号九尊大厦9楼,是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上海总部的办公地。夜幕时分,忙碌了一天的朱争平在这里向我们娓娓道来。

眼前的朱争平,红色T恤、黑色长裤,玉树临风,简约自然,一如军营里的儒雅从容。从部队领导岗位卸任4年多,朱争平并没有闲下,他带领年轻的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上海总部扬帆起航,潜心投入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开启了一段与众不同的退休生活。

“退休后做什么?我当时想了很多,最终还是选择了文化。”朱争平坦言,之所以与文化打交道,除了家庭熏陶和兴趣使然,还与难忘的军旅生涯密不可分。

会见波兰军队总参谋长米切斯瓦夫·切纽赫上将。

朱争平说,人的一生得一舞台足矣。回顾所走过的路,他得到的是军旅人生大舞台。这个舞台,使他从士兵到将军,从基层连队到军区机关,从部门领导到部队主官,从野战军到省军区、警备区,从红土地到大上海。从军40多年,他曾担任过南京军区新闻处长、宣传部长、师政委、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江西省军区政委、江西省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上海市委常委,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主管过南京军区的宣传文化工作,文化情怀与他的军旅生涯可谓如影随行。

在皖西革命老区采访。

“在纪念建军90周年的日子里,我的脑海里不时闪现出那些铭刻在我军旅人生中的人和事,徐灵光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是《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近日刊登的朱争平撰写的记叙文《晨光里的军礼》。文中,朱争平深情追忆了自己年春从机关到驻启东吕四港某部守备五连任代理副连长时结识的战友徐灵光。在次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徐灵光英雄牺牲,年仅24岁。

熟悉朱争平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写作,时至今日依然笔耕不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朱争平的名字与他的文章屡屡见诸报端。打开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解放军报》电子版,只要输入朱争平的名字,他的文章目录就会成列呈现。一篇篇佳作凝结了这位共和国将军对部队建设的深层思考、对军营生活的特殊感情。

一生相随的文化情怀

“老上海”研究回味悠长,《红蔓》逆势上扬

细心的读者或许早已发现,从年开始,上海《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和《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分别为朱争平开辟专栏。《朝花》专栏“艺海钩沉”开设两年间,刊出了26篇朱争平撰写的他与上海一批老艺术家的忘年交之作。这个专栏已经收官,作品已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结集出版,畅销军内外。而《夜光杯》的“老上海系列”专栏仍在继续。家乡《江海晚报》的《夜明珠》副刊,也曾刊发过朱将军的“老上海系列”。品读这个系列,从老上海的租界、石库门、跑马场,到老上海的话剧、戏曲、电影,再到老上海的戏院、影楼、茶楼,乃至老上海的路名、银楼、钱庄等等,扑面而来的海派文化“大餐”令人回味悠长。截至目前,这个系列已累计刊发49篇文章,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从军队高级将领到文化研究行家,这样的“跨界”让人颇感意外。是什么让朱争平将目光投向了海派文化?其实,朱争平与上海颇有渊源。20年多前,他在南京军区从事部队宣传文化工作时,就与上海文化界有了密切交流与合作,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军旅生涯的最后一站竟也来到了上海。可以说,对于海派文化,朱争平耳濡目染多年,而今更是浸染其中。

陪同俞正声同志检查世博安保工作。

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上海市委随后出台相关贯彻意见。时任上海市委常委、警备区政委的朱争平,敏锐地意识到弘扬地方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萌生了弘扬海派文化的想法。此后,他便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老上海文化的研究,于是便有了沪上两大媒体《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上的专栏。

“老上海系列”每期一个主题,每篇一千五六百字。“每写一个主题,起码要看几十万字的资料。”朱争平透露,他每写一个主题,都要从网上、图书馆、旧书摊等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细细品读,必要时还实地考察,然后加以逻辑的梳理,以求正确的结论,最终将研究成果浓缩成文。由于白天忙于工作,多年来,朱争平养成了夜晚研究写作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年,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以弘扬海派文化传统,开拓海上文化新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民族文化家园为宗旨,朱争平出任上海总部部长。从部队领导岗位退下的他,由此开始了全身心的投入。

“海派戏曲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这几年随着网络、演艺的多元化,戏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海派戏曲是国家甚至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朱争平说,“上海总部成立后,我们就把扶持海派戏曲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板块,采取海派戏曲经典剧目展演的形式,推新人,推新作,培养新的观众群,让80、90后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聘请世界魔术联盟主席多明尼克唐特为上海国际魔术节评委会主任。

几年下来,海派戏曲经典剧目展演活动在上海各界好评如潮,市领导对上海总部积极扶持海派戏曲的行动给予了高度肯定。、连续两年,海派戏曲经典剧目展演活动被列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资助项目。与此同时,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上海总部还联合上海文广演艺集团等单位在年创办了上海国际喜剧节,使上海成为继澳大利亚墨尔本和加拿大蒙特利尔之后世界上第3个具有喜剧节的城市。喜剧节一年一届,朱争平告诉我们,年第3届上海国际喜剧节又在紧张筹办之中。上海总部也是上海国际魔术节的主办方之一,今年11月,新一届上海国际魔术节又将在上海举办。届时,20多个国家的近百位魔术大师将云集上海,让上海市民现场感受魔术的魅力。上海总部成立以来,还先后举办了16场涉及书画、瓷器、刺绣等门类的海派艺术品展览,力推当代海派艺术家。

朱争平将军主编的《红蔓》期刊

朱争平将军主编的《红蔓》期刊

如今,当你入住沪上五星级酒店,落座高档西餐厅、咖啡厅,抑或在浦东、虹桥机场贵宾室休息,一本制作精美的艺术人文类双月刊杂志《红蔓》一定会映入你的眼帘。这是沪上首本全方位聚焦海派文化的杂志,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上海总部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朱争平担任编委会主任。他给《红蔓》的定位是:把时尚元素融入曾经的经典,把传统基因注入今天的经典。年,当年创刊的《红蔓》即问鼎上海市外宣最高奖“银鸽奖”。年,《红蔓》被列为上海新闻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两年多来,杂志凝聚了国内外一批海派文化大家,在纸媒低迷、期刊式微的大环境里逆势上扬,发行量逐年攀升,并衍生出“红蔓朗读会”等享誉沪上的高端艺术沙龙。

魂牵梦绕的家乡深情

江海文化埋下基因,情牵母校启东中学

其实,自小在家乡求学时,朱争平就表现出他的文学天赋和组织能力。母校启东中学见证了朱争平的才华。他曾担任启东中学校刊主编、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校广播站站长,十六七岁便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一晃几十年过去,朱争平对母校依然情牵梦绕,只要回到启东,总会去学校看看,见一见恩师,会一会同窗。

当兵时留影。

回到母校启东中学与老师合影。

家乡的一草一木,在朱争平的心中有着特殊的感情,年少时就耳濡目染的江海文化更是如此。“海派文化的核心品质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它和江海文化有许多共同点,从广义上讲是属于一个体系的。”说起近代以来南通与上海的文化渊源,朱争平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当年的海门青年王个簃怀抱古琴,离通赴沪,投吴昌硕门下,终成海派书画一代宗师衣钵传人的画面。也会想起上世纪30年代初,后来改名为赵丹的江东才子赵凤翱当年在上海美专读书,参加左翼剧联活动,最终成为一代电影大师的画面。

看望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

朱争平说,海派文化并不是纯地域性的文化,它是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中华文化许多精华,又在西风影响下中西融合形成的文化。南通与上海仅一水之隔,两地文脉相承、联系紧密。“南通早期的《通海新报》,就是在上海《申报》等报纸的影响下于年创刊的。年,上海汽车商卢寿联邀张謇为主要股东,筹备成立了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南通建摄影棚。赵丹等近百位电影人都是从南通走上银幕,其中多数在上海得到更大发展。”

对于家乡文化的理解,朱争平有着深邃的视角。在他看来,南通与上海两地的文化,虽然历史成因、发展道路有所不同,却有着开放、包容、创新等诸多共同点。开埠后的上海是开放的上海,常得风气之先,而近代南通虽是非通商口岸城市,却主动吸纳当时西方文明,张謇先生以“祁通中西”理念在南通开辟新工业区和港区,进行近代教育、文化、市政设施建设。不过吸纳不等于照搬,敢于创新是两地延续至今的共识。“上海始终站在文化演变浪潮的前端,在近代中国的许多文化艺术门类处于领衔地位。近代南通敢为人先,自主建设,全面经营,使南通在工商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教育、文化和慈善公益事业屡创全国第一。”

谈及家乡,朱争平的言语中充满自豪。他坦言,自己理解的海派文化,至少涵盖长三角地区,而从小浸润江海文化,无疑为如今研究海派文化种下了基因。

检查指导南京路民兵为民服务活动。

军旅感悟

向历史致敬——建军90周年有感

人民军队走过了90年光辉历程。90年来,我们战胜了一个个敌人,打赢了一场场战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

人民军队的历史是英勇奋战的历史。仅我曾在的第一集团军部队,战争年代参加大小战役战斗多次,造就了多位元帅和将军。战火硝烟淬炼磨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锋芒。

人民军队的历史是血染战旗的历史。红军长征时30万人,最后仅存3万余人。我工作过的江西,革命战争年代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人。飘扬的军旗,闪耀着无尽的血色荣光。

人民军队的历史是党指引下不断前进的历史。听党指挥,初心不改,军魂不散,是人民军队浴血诞生,南征北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

逝去的岁月,在历史烟云中波波荡远。在人民军队90华诞之际,我们向历史致敬!

朱争平

采写:江海晚报全媒体记者宋捷张亮

编辑:彭小燕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医院
北京白癜风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yawy.com/wbqz/930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