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南宁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群众 > 除了刘三姐,广西竟还有这么多你知

除了刘三姐,广西竟还有这么多你知

发布时间:2019-2-12 16:25:55   点击数:

今天

广西壮族自治区喜迎成立60周年大庆!

壮乡儿女纷纷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值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也给自治区60华诞送上一份厚礼

60年来

广西文化人守正创新、精诚团结

在经济社会各方面踏上发展快车道的同时

也留下了文化发展路途中的熠熠光辉

文化艺术作品

精品层出记录辉煌成就

60年来,广西文艺工作者扎根广袤的八桂大地,将创作激情凝聚于耕耘、建设这片美丽红土地的人民,创作了一批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自治区成立初期,创作了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国家。如今,“刘三姐”已经成为“歌海”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彩调剧《刘三姐》参加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广西文化艺术展览展演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壮剧《金花银花》、桂剧《泥马泪》、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彩调剧《哪嗬咿嗬嗨》等一批誉满海内外的优秀舞台艺术精品。

进入新世纪后,众多富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桂风壮韵艺术精品频频亮相文艺大舞台。

壮剧《歌王》、民族音乐剧《白莲》、桂剧《七步吟》、桂剧《大儒还乡》、舞剧《妈勒访天边》、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舞剧《碧海丝路》等10多部精品剧目,荣获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优秀保留剧目奖”,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

迈入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力抒写伟大时代、讴歌伟大人民,推出了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壮剧《第一书记》、音乐剧《桂花雨》、桂剧《赤子丹心》、儿童剧《月亮上的妈妈》、话剧《花桥荣记》、粤剧《风雨骑楼》、舞蹈诗《侗》、壮剧《牵云崖》、桂剧《破阵曲》等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桂剧《赤子丹心》。

这些作品,以生动的艺术语言,鲜明的舞台形象,记录了我区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了广西的美好前景和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

公共文化服务

跨越式发展惠及百姓

广西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服务便捷、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框架。

目前全区建成公共图书馆个、博物馆(纪念馆)个、文化站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稳步加强,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24.31亿元,建设22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广西约80%的行政村。

▲年12月6日,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正式启用。

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

持续推进免费开放工作,个公共图书馆、个博物馆(纪念馆)、3个美术馆、个文化馆、个文化站实现零门槛开放和免费提供基本服务,文化服务延伸到了城市社区及乡村。

持续开展送文艺精品下基层活动,“唱响八桂中国梦·艺术精品到基层”“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惠民演出活动品牌,每年深入农村、社区、企业、校园、军营开展惠民演出,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借助“5·23全民艺术普及日”和“壮族三月三”打造文化惠民品牌活动,激发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使文化旅游成为八桂大地新的消费热点。

文化遗产保护

实现“零”的突破

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两个“零”的突破。

▲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零”的突破。

“壮族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拓展名录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灵渠、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灵渠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目前,我区基本形成系统完备、地域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0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9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

全区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甑皮岩遗址公布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大遗址名录。

登记国有可移动文物件(套),其中珍贵文物件(套)。

文化产业发展

创新+融合提升竞争力

作为文化产业后发展地区,广西坚持实施龙头带动发展战略,通过重点扶持以“壮族三月三”为代表的民族节庆产业品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演艺产业品牌,以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景点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消费品牌,以钦州坭兴陶、靖西绣球、临桂三皮画、北海贝雕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产业品牌等,逐渐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带动全区文化产业集群规模发展的态势,提高了广西文化产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年广西“壮族三月三”主场活动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

目前,全区已建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家,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对外文化交流

着重打好东盟牌

广西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打造“美丽中国·心仪广西”文化交流品牌。紧紧把握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和国家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

目前,积极搭建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等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机制,推动与东盟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领域深入开展。

来源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南国早报

值班编委丨罗锐

值班主任丨唐海波

值班编辑丨黄秀宁

值班校对丨麦雪莉

以上内容为信息推广

更多精彩资讯,请







































如何治好白癫疯病
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yawy.com/wbqz/985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