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华夏大地之时,曾看到过西方国家的如此评价:把可怜的动物剁来剁去,有什么好记录的?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文化不同,这种“吐槽”也是可以理解,但“最爱吃动物内脏”这种事情,已经是西方国家对中国饮食的基本印象。包括很多国内吃货,也普遍认为除东亚国家之外,西方国家对于动物内脏,是完全没有兴趣的。很多人将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归咎于早年间亚洲国家“物资匮乏”,而欧美国家则是因为“嫌脏而不屑于食”。其实这种印象是非常刻板的,外国人真的“从来不吃内脏”?当然不是!除了盛名世界的法国“鹅肝、鱼子酱”,还有阿拉斯加的“海豹腌海燕”、苏格兰的“哈吉斯(羊杂包在羊肚中煮制)”、英国的“牛排腰子派”、澳大利亚的“猪肝灌肠”等。这些都是当地非常传统的美食,其中还不乏一些“国菜”,它们的主要食材都是动物内脏。如果说“内脏食用比例”最低的,还是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他们以肉、鱼、面包、奶制品为主食,像内脏、蹄爪、头部等部位,是表示抗拒的。而值得一提的是,外国这种“摒弃动物内脏”的传统,到今天为止,也还没有年的时间。产能过剩的“肉”19世纪末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国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开始向“工业化”转型。其中对“养殖业”造成的影响就是,养殖散户被并购成了大型养殖场——养殖、屠宰、运输、销售一条龙。所带来的好处就是,肉类的生产得到极大提升,但比较尴尬的是,那个时候的“冷链运输”并不发达。如果是普通肉类,经过得当处理之后,在常温环境下能储存10个小时以上,而“内脏”因为质地特殊,一般会在5个小时左右就开始腐败。如此高的产量下,肉都需要进行腌制、烟熏来存储运输,哪还有多余精力去处理“内脏”?更何况肉的利润已经足够高,“内脏”清洗起来又如此吃力,性价比显而易见。被“垄断”的内脏这种环境下,导致的后果就是——民众即便想吃“内脏”,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大公司都将其做成了饲料,来降低一些“饲养成本”,原则上讲,内脏根本不会流入到市场中(除非在周边郊区的散户手中购买)。换句话说就是,“内脏的处理”被大公司垄断了:现在只有肘子,不卖下水,您爱吃不吃。可以说是在20世纪前中期(年前后数年),美国向“发达国家”转型的时间段内,因为肉量的充裕,无论是内脏的“获取”还是“烹饪”,都进入了一段空白期(当然也有极少数人吃)。随着时间推移,就逐渐形成了今天这个局面,也可以理解为“被迫”摒弃掉了内脏。到了20世纪中期,冰箱、冷库、冷链运输已经逐渐开始普及,后来晋级为“发达行列”的一些国家,则保留下了“吃内脏”的传统,比如韩国的内脏汤、毛都锅等。因为在那种情况下,除了传统饮食习惯外,处理内脏的成本,已经没有那么高了。——轻肥说——近百年以来,每个国家都经历过战争、物资匮乏期,吃内脏其实是非常传统的事情。而像美国这种“完全摒弃内脏”的国家,在年前的菜单中,也是有着非常多样的内脏做法。如今我们可以承认他们发展迅速,相对富裕,但并不代表,这种饮食习惯就“高人一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毕竟于很多中国吃货而言,“煎牛排”可能还不如“涮毛肚”吃得开心。·END·本文由轻肥食谱原创,专注美食多年,欢迎
美国人从不吃动物内脏才不是以前他们
发布时间:2025/3/10 12:00:08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