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daodu
走医院的骨科一区,你会被护士匆忙的步伐、医生飞快的语速、病人家属焦急地催促而感到这里工作频率之快。在不影响正常通行位置的情况下,病房的走廊上住满了加床的患者。“感动百姓的好医生”活动开展至今,热线记者接到了无数患者推医院骨科一区,以及科室主任戴海。
刻苦、奉献的成长轨迹
锻造出百姓满意的青年骨科专家
▲ 随着科室名声在外,患者不断增多,这让目前仅有4个医生的骨科每天都像马达一样不停转动,科室主任戴海已经无暇细想,只能一心一意地扑在病人身上——上午8点前,医院后,开始巡视查房、看片诊断、诊治患者、为术后病人做康复指导……作为科室的主刀,戴海常常是几台手术连着做,直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是常事。
▲ 从医20年来,戴海不知有多医院的值班室里度过的。在同事的眼里,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只要是为了病人的健康,他任劳任怨,无私地奉献自己,从不停歇,在同事的印象中,戴海没有休过一次假。“我只是跟随我们前辈的脚步,踏踏实实地做好一名医生的本职工作。”戴海说。
▲ 年,23岁的戴海本科刚毕业就进医院骨科工作,为了能抓住一切机会多学、多练,戴海索性把家也“搬”医院值班室,医院的值班室,这一住就是四年。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回忆起那四年的艰辛,戴海至今难以忘怀,但他认为那是值得的:“作为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院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外科专家,不仅业务素养高,而且医德也很高,像陈达琨、冯关荣、黄宗贵等前辈有很优良的医学传统,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 那个年代,像陈达琨这样的老前辈大都五十多岁,已经做过无数台手术、治好了无数的病患,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即便如此,他们丝毫不敢马虎,事无大小,都坚持亲力亲为,亲自检查、查看病例、翻阅资料、跟病人沟通,哪怕是半夜三更接到急诊手术的通知也是立马赶来。老前辈们爱岗敬业的精神、精湛的医学水平、严谨的诊疗态度等优良的传统,戴海都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成为他从医生涯刚起步就获得的一笔宝贵财富。
突破传统
为老年骨病患者撑起健康生活的脊梁
▲ 21世纪初,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以及对健康的重视,在医院的骨科病房里,75岁以上的老人占了住院患者的四分之一,因此老年骨病的医治是骨科工作的重要内容。
▲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脊柱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脊柱疾患伴随着严重的腰背部疼痛,导致老人难以直立,严重的甚至需要长期卧床,影响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提高老年人骨病的诊治水平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 “医院里年轻一代的医生,在传承传统的医德精神之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进新的技术,医院的医疗水平。”戴海说。当时在科室主任黄宗贵的带领下,发现国外的椎体成形术对患者全身体质的要求较小,不需要开刀,创伤很小,病人手术中、手术后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痛苦,很多高龄患者都可以顺利地完成治疗。
▲ 年,科室主任黄宗贵和戴海一起到外地进修,专门学习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和椎体成形术这两个微创技术的手术项目,医院是广西最医院之一。在熟练掌握微创技术后,只需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注射一针硬化剂,不久,卧床不起的病人便能坐起。
▲ 学成回来的第二年,椎体成形术的优势很快就在老年人患者中传开来,原来一直拖着不敢动刀做手术的患者纷纷上门求医。年,科室的核定床位增加到36张,但依然难以满足需求,不得不临时加至近一倍的床。他在工作中不断地改良、创新,针对高位胸椎、高年体弱的病人,在体位上进行侧卧位的操作,以及进针技术的改良,提高了技术的安全性和病人的耐受性。在今年阅兵仪式的抗日老兵中,有一名神采奕奕的抗日老战士——岁的宋老,他曾经就是戴海的病人,在宋老97岁时,因为脊柱压缩性骨折卧床不起,经过戴海的微创手术治疗后,次日就能起床。
▲ 10年来,医院骨科已治疗此类病例多例,无一例严重并发症,戴海成了区内骨科界微创技术的佼佼者。
椎体成形术的引进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却加重了医生的负担。椎体成形术是在X线透视下,经皮向椎体内注入凝固性生物材料(骨水泥)以达到快速止痛、增加椎体高度和强度的治疗方法,这意味着首操作的医生几乎是完全暴露在X线的辐射下。10年下来,由于近距离的操作,戴海所“吃”的射线比很多介入手术高很多,年仅43岁的戴海,在今年的体检中被查出重度白内障,还出现了听力下降等症状。
▲ 尽管如此,戴海始终无怨无悔。他坦言,每抢救一个病人,便多了一份对生命的责任。看到一个个痛苦不堪的病人通过自己的精医院大门,走向新生活的那一刻,他心里充满了自豪。
摘自年12月8日《南宁晚报》第10版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杭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