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南宁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理念 > 每周一星陈齐芳享受舞台的多变乐手

每周一星陈齐芳享受舞台的多变乐手

发布时间:2017-3-12 4:29:35   点击数:

▼话说扬琴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蝴蝶琴,击弦乐器。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音色明亮,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初遇陈齐芳,她正在歌舞剧院的排练厅专注练琴,琴声时而似叮咚山泉,时而若珠落玉盘。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的舞台上,陈齐芳用她的扬琴,自由恣意,畅快悠然,弹拨听众心弦,奏响多变音乐人生。

▼音乐梦启航:最小学员的逆袭

陈齐芳是湖南省常德市土家族人,能歌善舞似乎是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基因,从小活泼好动的她是班里的文艺委员,包揽编排节目、独唱等文艺演出的大小活儿,“扒碟子”“打夜工”成了家常便饭,对于歌舞她情有独钟。

母亲发现了小齐芳聪明活泼的个性,便把还不到11岁的她送到县里的艺术宫,在一段时间的歌舞学习后,齐芳注意到了扬琴这一民族乐器。“小时候便对民乐很感兴趣,当听到扬琴敲起来‘叮叮咚咚’的声音便被吸引住了,觉得特别好玩。”然而,在那个学习古筝“大行其道”的年代,扬琴被视为冷门乐器,陈齐芳有着一种格外的偏执,笃定要学好扬琴。

那时候扬琴教学资源紧缺,老师上课断断续续,因而学琴需要靠更多的自觉。在学习扬琴的几个学生中,齐芳是年龄是最小的,其他学员都比她大两三岁,刚开始学习时由于双手不够灵活和协调,老师还评价说练得不怎么样。齐芳不知哪儿来的倔强,暗下决心:“我偏要练好。”

她说到做到:在没有父母的引导和督促的情况下,她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学琴,晚上完成作业后,睡前她会再练一个小时。“起床时才五点多,天还没亮,晚上妈妈和奶奶陪在旁边,感觉是伴着琴声入睡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成后的她在学校文艺汇演演出,大受欢迎,这也成为她心中的一份小骄傲。“还记得第一次演出的曲子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因为练的人本来就少,同学们看到这个乐器都觉得很稀奇。”

年,陈齐芳踏上艺考之途。临考前,在广艺附中门前的琴房,旁人看到她年纪小,觉得考上的希望不大。最终她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逆袭”般顺利考入附中,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瓶颈期磨砺:现代派音乐探索

在广艺附中的六年和在广艺本科的四年,陈齐芳分别跟随吴宁慧、蔡央两位老师学习扬琴。从艺术宫到艺术院校的专业学堂,她接受着更为系统的专业学习。“在广艺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如今特别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陈齐芳学琴有着出众的乐感,试谱能力很强,她也笑称自己靠着这点“小聪明”、小天赋学习比较得心应手。附中尾声的假期,齐芳主动回到家乡的大雅艺术学校进修,在这里,她发现自身的不足,“感觉大家都好牛,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如果说吴宁慧老师像“慈母”,蔡央老师对于齐芳而言则是“严父”。在蔡老师的指导下,大学期间,齐芳的学习有了新的进步。然而,大二大三时遇到瓶颈,感觉自己在专业上没有很大的突破,一直是“学霸”的她专业成绩上不了90分,这让她忧心忡忡。“那段时间练琴很浮躁,一直静不下心来。”她回忆。

也就在这时,陈齐芳开始接触现代派音乐作品,当时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上王玉珏的几首作品让她过耳不忘。“王玉珏老师的基本功很扎实,台风很好,当时演奏的《落花雨》《春》等几部现代派作品让我很受启发。”

为此,齐芳大三时发短信请教王玉珏老师,问来这几部作品的谱子。从传统作品跨越到现代派作品,其间少不了磨合与适应,少不了反复的练习。“之前的传统作品一个星期就可以练好了,但是一个现代派作品要练好至少要一个月。”齐芳至今记忆犹新,“为了练好作品,每天练习五六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专注的练琴时间。”

换了演奏手法,多了艺术加工的奇思,陈齐芳在现代派作品的演绎上探索出了自己的风格,她也从那场瓶颈中解脱出来,踏实、多思,锻造出新的自己。

▼工作狂沉淀:三百场兢业尽责

年,陈齐芳从广西艺术学院毕业,通过严格的考核,年5月起,成为广西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和交响乐团的一名扬琴及打击乐演奏员。在刚刚入团时,团内没有专门的民乐指挥,而作为扬琴乐手的她,常常要身负重任,在排演时负责起头,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白癫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yawy.com/wbln/650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