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仟仟摄
走进“神圣之地”
小记者景行小学潭中校区14(6)班
梁轩昊
刚踏出柳州日报社大楼的电梯门口,看见远远等在那边入口处的妈妈,我便情不自禁地飞奔过去,我迫不及待,我要分享我的收获和快乐!今天,我得以进入真正的报社部门,体验了一回当晚报编辑!
自从报名参加晚报小记者的培训课以来,我一直觉得采编是件特别酷的工作。我一直很好奇,不知道那么多的文章到底是如何制作、编排出来的,那些照片和插图又是怎样下载并插在文章的不同位置的?报社大楼以及编辑、记者的工作在我眼中总是那么神秘和神圣。4日晚上,我们18名幸运的小记者获得“特许”,走进心中的“神圣之地”——柳州日报社晚报编辑部实地探查、学习。
来到编辑部,李老师给我们分组,每三人为一小组,我们组的编辑指导老师是王海燕老师。王老师先教我们如何编辑文章,她先做示范,首先进入全媒体采编来获取晚报的投稿文章,其次点击编辑模式,先进行人工校对,把错字、病句或不恰当的词语进行删除或修改,然后进行机器校对,但机器校对是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校对,会有些死板,所以最后还是要再一次进行人工校对确认。
王老师讲解、示范后点开一篇文章让我们轮流体验校对工作。我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脑屏幕,专心致志、屏气凝神,还真给我找出了一处:“蹦达”这个词我怎么看都觉得不太对劲,可到底正确字的写法是怎样的又一时想不起来!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王老师说:“这个时候要借助机器进行校对。”我茅塞顿开,点击了“校对”键,不出所料,那个“蹦达”也显示在错别字类型里,旁边显示的正确字为“蹦跶”。王老师介绍说:“通常我们会先人工校对一遍,然后进行机器校对一遍,之后再人工校对第二遍以及机器校对第二遍。经过认真检查、校对完毕后的文章可在标题旁标上‘已编’字样。”原来见报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那么多次的校对和如此复杂的编排,才得以呈现在读者眼前!我以后写稿一定要自己先认真检查再检查、校对再校对,以减轻编辑老师们的工作负担,平时写作业时也要学会自己先检查好、校对好。
见到周老师我备感亲切,于是问道:“周老师,可以采访一下你吗?”“当然可以呀!”周老师大方地笑着回答。“编辑部的人都是夜猫子吗?”我笑着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那是当然的喽。我们的编辑、记者晚上手机都不关,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有什么需要就会马上出发跟踪采访第一手资料。”“如果已是大半夜,路上没人了,自己出去?!”我想想都忍不住打了个冷颤,多吓人哪!所以说记者职业真的是很神圣很令人敬佩的,我忍不住地点赞!
编辑老师领着我们参观了排版室,看到电脑屏幕上的版面内容,我似乎被凝固住了,脚步挪不动了:我看到自己之前投稿的一幅画就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检查、校对后,第二天见报。看着编辑老师手握鼠标将“有才艺”版面的各个内容进行位置的调整,看着手中的报纸大样,我激动得小心脏怦怦直跳!
接近活动结束时,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抓住机会采访了李老师。
我:“李老师,请问编辑记者和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李老师:“编辑记者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不像别的职业定点上班、下班。”
我:“要考什么样的大学才能符合当记者或编辑的条件?”
李老师:“只要是大学里的新闻系、中文系都可以。”
我:“小记者什么样的投稿文章更容易见报呢?”
李老师:“独一无二的、时效性高的文章更容易见报。”李老师还鼓励我勤练笔、多写稿。
这次的采编体验活动令我收获颇丰,感触很深,我既感受到了编辑和记者们的辛劳和付出,又更增添了一份对这“神圣之地”的崇敬之情!
体验采访活动了解媒体工作
小记者四十六中八(10)班李佳晨
11月8日是记者节,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媒体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我们三位小记者在大记者韦老师的带领下,前医院,准备对那里的一场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报道。
这一天,医院的治未病中心正式挂牌,并医院联合体。医院从南宁请来了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范郁山教授作为客座教授,担任治未病中心主任,来为患者们进行预防疾病的治疗。
带队的韦安老师抓住这个机会,教我们采访的技巧。“你们原来参加过这种采访活动吗?”“没有。”“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吧。首先,我们一定要拍摄具有代表性的镜头,作为新闻的配图。”
当范教授郑重地接过医院的聘用书,正医院的聘请,带领我们的韦安老师提醒我们拍照。我这才反应过来,赶紧从妈妈那里抢过手机,飞奔到他们面前拍了一张照片。
仪式结束后,我们在韦安老师的带领下前往5楼治未病中心一探究竟,进行采访。医生们的工作很忙,不能占用太多时间。我们便迅速地在韦老师的组织下对治未病中心的叶大夫进行了采访。韦老师让我们想想要提什么问题,我们想了一会,决定围绕“治未病”这个不太熟悉的名词发问。
采访之前,韦老师特意提醒我们要注意询问被采访人的姓名,而且在记好姓名后向被采访人确认,保证不能出现错别字,提高新闻质量,避免在报纸上出洋相。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向被采访的大夫询问姓名。大夫马上将他的工作证展示给我们,他的姓名是叶子维。
小记者开始提问:“治未病指的到底是什么?”
叶子维大夫回答:“这是来自于《黄帝内经》的一个名词,大致意思是未病先防,病后防复,也就是预防疾病。”
同行的小记者伙伴也不失时机地向叶大夫提问,不过他太着急了,问题听上去语无伦次。韦老师马上帮他转换了问题:“为什医院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呢?”
叶大夫很快回答,中医历史悠久,有着精湛的医疗理论、技术以传承千年。而西医拥有严谨的科学性,可以说各有所长。将这两种医学的优点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我们频频点头。
采访结束,韦老师告诉我们,采访时想好了问题还不算完,还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发问时尽量照顾到采访对象的心情,千万不能使他们情绪失控,中断采访。采访后,要尽量选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编入新闻稿,总之,记者绝不是问几个问题,写几篇稿子就可以概括的工作。
韦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记者的其他工作,例如报道火灾等突发新闻。记者要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并在现场写出稿子。报道这一类新闻时记者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毕竟记者们在撰写新闻稿件时,也必须确保自己的安全。
通过活动,我学习到记者到一线采访的工作流程,感到记者们的生活比我想像的还要辛苦,我们要学习记者们勇往直前、不惧困难的工作精神。
当了一回“火车司机”
小记者景行小学本部13(5)班
张资健
古老的机车见证新科技的发展,中国铁路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巨变。
11月5日,我们5名柳州晚报小记者有幸参加了柳州机务段举办的“走基层,看发展”铁路采访活动之一——“火车司机养成记”。
我们先参观了永前西社区铁路文化科普展厅。走进科普展厅,展览长廊展出很多铁路科普知识,以“十万个为什么”的形式,对铁路各种科普知识进行解答。如:为什么列车开车前要响铃?为什么动车座位编号没有E……
在科普展厅内,我看到许多旧车票和新车票,一开始,我只是发现新、旧车票颜色不同,但仔细看了一会,又有了新发现。新、旧车票不仅颜色不同,而且新车票右下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