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游学逐渐成为时髦。这是山西晚报记者王晓娟女士对我的报道。年我带了几次团队在山西人文旅行。我想这样的方式对有兴趣的人们理解感受传统文化遗产是有益的。
-07-:48:00 来源:山西晚报(太原)
他叫刘勇,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人文旅行作家。曾担任《华夏人文地理》《时尚旅游》《中国文化旅游》以及佰程旅行网等多家旅游杂志和媒体编辑。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太谷饼,孩子们特有成就感刘勇
年5月,他在华远国际旅游公司编辑总监的位子上辞职。其时他做旅游书,编辑公司内刊,做旅游网站,收入颇丰。但他毅然辞去所有职务,背起行囊,踏上茫然未知的旅程。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他以一个历史系专业毕业、从事旅游行业多年的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山西是他唯一的落脚地。 是的,在他看来,山西,无论是当时,还是眼下,都是寻访传统文化遗产的唯一宝地。他踏上了坚定的山西访古之旅,并在今年,开启了带着更多人一起来山西访古、游学之旅。
这个暑期 策划了一次23个人的旅行 对晚报熟悉的读者,对刘勇应该不算陌生。他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不是第一次了。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写他,是因为他对山西的激情,对山西的热爱,对山西的执著。刘勇,实在是比很多山西人还要更爱山西。从辞职到现在,如果有人问他,刘勇,你最近在干吗?他一定会说:我不是在山西,就是在去山西的路上。 除了自己喜欢,他还带了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来。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我不是山西人,但是,推广山西,宣传山西,任何时候,我都会不遗余力。” 刘勇不爱说大话,他最喜欢用事实说话。 几年时间,他自费访问了山西92个县市,出了几本书—《山西自助游》《平遥祁县太谷》旅行指南。在记者采访他之前,刚刚交稿了一本书,内容是他个人四五年来在山西的旅行游记,目前还未出版,据他说,那是他几年来的心血之作—篇篇都与山西有关。 几年来,他除了游山西,谈山西,爱山西,没干别的。以后的时间,也只能干点儿和山西有关的事儿。因为他告诉记者,终于在游走山西的路上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他说,“几年前我辞职,原因嘛,不怕大家觉得肉麻,就是为了追求自我价值,捅破天花板,找到前行的光亮和方向,用损失金钱的代价,换来了人生的自由。” 为什么是山西?很多人都这样问过他。他说,山西是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山西有让人为之震惊的遗产:拥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中国已知旧石器遗址总数的50%以上;拥有中国最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上文物总数多处,全国第一;拥有元代以前木构建筑多处,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全国第一;拥有全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拥有寺院壁画和出土墓葬壁画多平方米,全国第一……刘勇说,这些数据不必烂熟于心,只是在看到那些精湛瑰丽的形象时,他的心里就会产生一份民族自豪感,为血脉中那无法抹去的本源而骄傲。 今年4月,北京,一次演讲、一场特别的讲座,打开了刘勇的视野。 那次的讲座,参与者都是北京市朝阳区中学历史老师。回忆起当时,刘勇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当时我是作为他们培训的一个小节目,给他们讲一次课。课程内容是什么呢?是山西古代文化遗产。” 这次讲座和以往与朋友们扯闲篇没什么不同,在刘勇的意识和生活里,早就被山西的历史和文化所充满,他几乎已经到了逢人必谈山西的“境界”。所以,那次讲座他并没有怎样重视,也没怎么郑重其事地准备,就和往常一样,把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番,又将自己所学所知倒了出来。 出乎他的意料,这些历史老师听得非常认真。一些老师还带了孩子来。课后交流时,刘勇又惊讶地发现,老师中有两位是山西人,一个来自大同市广灵县,一个来自晋中市榆社县,他们现在都已留在北京工作、生活,但他们发现,刘勇讲出了他们不熟悉、不了解的那个山西。他们有些惭愧地告诉刘勇,“原来我的家乡这么好,原来我们这么不了解自己的出生地。” 讲座进行到最后,很多人都对山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自发提出,马上就到暑假了,如果有机会,真想去山西看看。 刘勇以为这是他们一时兴奋之举,没有太在意,但很快,6月份,针对上次的历史老师们,他又做了一次小型演讲,内容是魏晋南北朝,这一次的演讲结果,是大家再次一致决定,请刘勇带他们去山西走走看看。 十几位历史老师的坚定,让刘勇发现,游学山西这件事,本来是自己的一个个人行为,但现在可能会变成一个集体行为,游学山西,今年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了。 很快,7月16日—22日,三晋文明探索之旅确定下来。从北京到运城,再到侯马、临汾,继而北上太谷、太原……“离暑假还有一段时间,但去山西游学的人员人数都已经定了下来,加上我一共23个人。23个人的去程以及回程的高铁票,都买好了。就连路上包车的事,也都定下来了。” 这件事中,也有让刘勇忐忑的部分。“不光是历史老师要去,他们还要带自己的孩子去。而且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不断有人要加进来。”刘勇深感不安,他认为自己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以前都是独自出行,现在要带上这么一大帮人,吃喝拉撒睡全得照顾到位,他怕应付不过来。另外,山西的文化深度游,对于孩子来说,怕是有点深了,所以他很担心孩子们到时会不喜欢。但很多家长打消了他的这个念头,“怕什么?孩子不懂,我们可以给他们讲。这趟文化深度游,对孩子、对家长都会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家长们的捧场,让刘勇意识到,未来传统文明复兴的珍贵种子,即将在此种下。因为表面看上去,这只是一次暑期旅行,但静悄悄的改变,恐怕已经开始…… 今年端午 一次小型的三晋文明之行 刘勇的想法是有根据的。 几年来,他一直在三晋大地上深度访古。今年以来机缘巧合,和一些朋友说起山西仅存的传统文明遗产,经常滔滔不绝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朋友对山西充满向往。 朋友们对山西 今年端午,北京一家儿童户外俱乐部的7个孩子,5个北京的,两个陕西的,以及他们的家长一行十几人,跟着刘勇来到太原等地,感受端午文化、三晋文明。 现在的都市娃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对于自己每年都要过的节日,他们其实根本不了解。“好在文化没有断,我们在山西还可以找到文化的根。”刘勇告诉家长们,孩子们是一张白纸,对传统文明可能一知半解,但是没关系,现在不必要求他们深刻理解,只要逐渐知道文明的出处即可。 对此,家长们也十分认可。而在接下来的几天的行程中,孩子们的表现和收获也印证了此事。 点雄黄酒,立汤洗手;五彩绳穿起来,绿叶粽子包起来;穿一个香包,送给亲人作礼物……对于这些8到11岁的孩子们来说,都是初体验。他们知道了,端午文化不仅仅是粽子,还知道了雄黄酒、五彩绳、艾蒿的象征意义。在自己动手的环节,对他们来说更是非常好的传统文化实践课。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感知了文化。虽然是初步的,但先在他们的内心种下文明的印象,下一步,必会逐渐深入人心。 接下来,刘勇带着孩子们去山西省博物院、晋祠,深入祁县渠家、太谷孔宅,了解晋商,看老宅子,而那样的老宅,山西实在太多了,随便看一处院子,都是古意尚存。而老街上的香油坊、烧饼铺,村里的砖雕厂、太谷饼厂,这些实实在在的民间技艺,深深打动了大都市里的大人和孩子们。他们看到,三晋大地不缺乏民间技艺,三晋大地有丰富的传统文明的遗存。 那一趟山西文化之旅,去了宁化府,吃面、看做面,看了砖雕工艺,还玩了泥巴。 玩泥巴是都市娃的新鲜事。荣德聚的师傅示范5分钟做出一只小鸟,孩子们也来尝试,结果做成了小鸭、小老鼠、小苹果。不过,家长们说,“这不重要,孩子们从乐趣中进入了传统文明的世界,这就是一个珍贵的起点。”家长们还告诉刘勇,“这次来山西行走的过程,增长了孩子们的视野深度,行走的范围,扩大了孩子们视野的广度。让孩子们在行走中,不断成长,让他们有了和祖先文明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非常值!” 确实如此。这些孩子们是幸运的,都市娃没几个知道小磨香油的来历,没几个知道墙壁上的砖雕是如何做的。4天的山西端午文化之旅结束之后,刘勇不由得在 刘勇在北京带一个旅游网站,没事儿也会带着80、90后去转胡同,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这些后生们在 年轻人能对山西产生浓厚的兴趣,这让刘勇很开心。“我来山西游走的事,就像山西人的性格,不张扬,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说这个事,但是今年大家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而且很多是年轻人,大家都挺感兴趣,都希望能借此提高自己的基本文化素养。这是好事。”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为什么对山西如此情有独钟?几年来,面对媒体采访时,深夜独处幽思时,刘勇也无数次问过自己。 但千万次地问,回答也只有一个,这话他也曾在无数个演讲场合讲过:“一个号称拥有年历史的古国,能拿出什么来证明自己拥有过灿烂的辉煌历史?传世文献,古迹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组合成复杂丰富的结构,才能全面显示出来。诚然,我们还有很多博物馆,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历史最好的课本。但是,要想看到真实的东西,真实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哪儿有?只有山西。山西是文物大省。山西有原生态文化的痕迹,且是比较早的文化痕迹。山西有无可替代的文物价值和传统文化意义。也许你说别的地儿也有,但是我告诉你,那不过是遗址。来山西,你能看到真东西。对,我告诉他们,山西就一个字:真!” 为了这个“真”,刘勇几年来奔波于京晋两地,认识他的人都说:“快找个山西媳妇‘嫁’了吧!”熟悉他的人都说:“你看着是个北京人儿,其实有个山西的魂儿。” 这么多年来,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渐渐露出丰采夺人的一面—中原文化、汉文化的根,在山西。“不管经济如何发展,我们的子孙应该知道,自己的文化没有断,自己的根在哪里。如果大家觉得没有一个好的途径去了解,那么,我建议你来山西。”采访结束前,电话那端的刘勇加重语气,肯定地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本报记者 王晓娟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