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8日,《广西日报》海豚之声栏目刊发署名化石的文章《慎给城市扣“帽子”》。文章对标准排名年“鬼城”指数排行榜提出了质疑。
标准排名每年发布“鬼城”指数排行榜,旨在促动中国城市空间设计与建设的科学化、人性化。我们欢迎学术层面上的探讨,但《慎给城市扣“帽子”》这篇文章,几乎没有什么学理和技术含量,其目的是在给我们扣一顶“帽子”,所以有必要予以回应。
《慎给城市扣“帽子”》一文说,这两年来,我国一批城市被戴上“鬼城”的帽子,并附有排名,钦州“不幸”上榜,这给这些城市的招商引资、城市形象等带来巨大的创伤。
标准排名:实际上,这个排名的全称是“年中国大陆城市‘鬼城’指数排行榜”。排行榜是以指数形式出现,说的是一个城市成为“鬼城”的可能性,并非说上榜的城市就都是“鬼城”,只是比其他城市更容易成为“鬼城”而已。这个榜单是对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个预警,而非盖棺定论。
至于说这一榜单对某些城市的招商引资、城市形象等带来巨大的创伤,我们认为,应该辩证正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的初衷是正向的,是希望引起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规划科学性的注意。一个城市的招商环境是由多方面组成的,外部资本、社会资本更看重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政策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只看城市面积有多大,只看形象工程有多好。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合理的空间尺度,一定不是一个美好的城市。如果一个城市空间发展速度过快,后果就是粗放,就是失控,距离“鬼城”也就不远了,这个时候还招什么商、引什么资?
《慎给城市扣“帽子”》一文说:“鬼城”之说到底从何而来,以何为证,值得深究;“鬼城”的出炉,并非出自官方之手。既如此,标准排名有啥权利给一个城市戴上“鬼城”的帽子?
标准排名:“鬼城”之说并非我们首创。它较早出现在有关媒体对中国部分新城新区比如鄂尔多斯、昆明呈贡新区等的报道中。我们之所以以国家住建部的标准重新定义“鬼城”指数,就是因为看到媒体在报道新城新区时存在误导和不严谨现象,希望以数据为基础、以排名为工具,为社会提供一个更为准确、更为科学的参照系。
标准排名是一个网站,是一款APP,是一个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信息服务商,致力于寻找商业标杆、比出美好生活,由北京卓尔标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出品。我们的确不是“官方”机构,但谁说非官方的排名就不能够相信?这就是赤裸裸的歧视了。作为第三方机构,我们秉承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努力做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标准排名“年‘鬼城’指数排行榜”被选入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主编的《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慎给城市扣“帽子”》一文说,真正的“鬼城”源出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该厂因反应堆泄漏及爆炸使大片土地被辐射,电厂原址变成无人区,故而被称为“鬼城”,而不是标准排名所说的“鬼城”。
标准排名:“鬼城”本是一个地理学名词,原本特指资源枯竭并被废弃的城市,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原厂址当然也符合这一说法。但语言一直是在创新与发展的,借用加引号的“鬼城”一词特指城市空间发展失当,于今已经成为惯例。这位化石先生,在这里是故意混淆视听吧。
《慎给城市扣“帽子”》一文说,标准排名评定“鬼城”的依据,主要按照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比值低于0.5或稍微高于0.5,并称这个标准的理论依据来自住建部的占用地标准——每平方公里建成区容纳1万人口。文章认为,住建部所提的这个标准是“用地标准”,是用地方面的规划要求,并非评判是否“鬼城”的依据,标准排名在这里有偷用概念之嫌,以此标准来评定“鬼城”、空城,牵强附会不能服人。
标准排名:此前对于“鬼城”的判断,除了媒体的实地调查,也有一些研究机构用房屋空置率来判断是否为“鬼城”。这个标准不错,但也会出现一个问题,即某些地方的“鬼城”可能只是短期现象,比如郑州的郑东新区,现在可以说已经“脱鬼”成功。
基于此,我们参照了国家住建部关于城市规划人口密度的要求,即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容纳1万人的标准。这个角度相比之前的研究方法更直观,也更宏观,更能从一个城市的长期发展规律来看问题。
仇保兴在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任内曾呼吁,中国人口众多,必须选择紧凑型城镇的发展模式,坚持每1平方公里建成区1万人口的占用地标准,就是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最近一次公开演讲中,也提及了标准排名的这一榜单和报告数据,他同样主张中国应该建设紧凑城市。他认为,现在中国城市习惯性“摊大饼”,这背后的机制是观念+利益+习惯,需要改变。
有一句戏言说,城市摊大饼,容易扯着蛋。其实,如果去翻看各个城市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按照1平方公里建成区1万人的标准来规划的。这说明城市规划部门也并非不清楚紧凑型城市的意义。
我们用城区户籍人口(加城区暂住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来作为“鬼城”指数,单位是万人/平方公里,其实可以理解为建成区人口密度。我们最终选取的合理比值为新型城镇化规划里的指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也就是这个比值为1。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基本保持在1万人/平方公里,在全球城市中属于空间利用比较高的国家。这个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硬性指标应该是不可动摇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里也规定,建成区人口密度≥1万人/平方公里。
之所以以比值0.5为红线,是因为0.5换算成《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的标准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这个数字几乎两倍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了。这一点上,很多城市规划官员和某些专家不能假装看不见。
《慎给城市扣“帽子”》一文说,目前,被公布和排名的“鬼城”,不管城市的发展定位,是缺乏科学精神的。文章认为,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类型很多,建成区适用的也不同,工业城市、旅游城市、港口城市的人口常住率是不能同等的。文章还指出,在两度被评为“鬼城”的钦州,中国石油千万吨炼油厂占地约两平方公里,采用了大流程化的生产工艺后,该厂职工只有五六百人,这样的建成区难道也是“鬼城”、空城么?当然不是!把这样的建成区评为“鬼城”,真的是“鬼话”。
标准排名:至于说不同城市的发展定位,评判标准不同,我们其实也考虑在内。《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里提到,“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部分山地城市、人口较少的工矿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等具有特殊情况的城市,应专门论证确定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且上限不得大于.0平方米/人”。这个.0平方米/人换算成我们榜单中的数据,就是每平方公里建成区接近容纳人,在我们榜单里的系数为0.66。也就是说,即便是新疆、内蒙古这些地区,国家规定的占用地标准也不能低于每平方公里建成区容纳人。
但事实上呢?我们不妨再换算一下,位居榜首的二连浩特指数为0.,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平方米,即便是排名第50位的霍林郭勒指数为0.,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平方米,也远高于国家标准的最大限度平方米。钦州就更不用说了。
最后说个有意思的,有钦州网友见到钦州不服入围“鬼城”指数排行榜,揶揄道:“当初钦州官方夸大说自己是广西建成区面积第三大城市(平方公里),如今却因这个数据上了‘鬼城’指数榜,也是有苦难言。”
这让我们想起了年“鬼城”指数排行榜发布后接到东北一个上榜城市官员的电话。这位官员在电话里说,他们当初为了数字好看,把建成区面积做大了,于是就上“鬼城”指数榜单了。好吧,我们的数据来源,可都是来自官方啊。那么问题来了,说“鬼话”的到底是谁呢?
点击可查看大图
想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