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南宁晚报_晚报历史 > 晚报特点 > 候鸟迁徙一场与生命较量的博弈

候鸟迁徙一场与生命较量的博弈

发布时间:2020-12-11 3:42:30   点击数:
候鸟迁徙

一场与生命较量的博弈

雁过寒潭,

雁过而潭不留影。

候鸟从天空飞过,

即使没有留下踪影,

但却留下一根羽毛,

证明它曾经来过。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候鸟,

看见这片羽毛,

你就可以想象,

那只鸟,

曾在你生命中出现过……

——盈风《十五年等待候鸟》

引言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每每想起快乐的童年时光,这篇有关候鸟迁徙的《秋天到了》就会隐约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刚刚过去的年5月9日是今年的世界候鸟日(WorldMigratoryBirdDay)之一(另一个是年10月10日)。今年的世界候鸟日主题是:鸟类连接我们的世界。全世界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候鸟,在相隔成千上万公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这是世界上最为震撼壮观的自然景象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迁徙。

(视频来源:人民网)

为了强调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的必要性,提高人们对保护鸟类的认识,在年迁徙物种公约大会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洲-欧亚迁徙水鸟协定及美洲环境组织共同举办了签字仪式,将国际候鸟日与世界候鸟日合并成为一个全球鸟类保护教育活动——世界候鸟日,并在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两个日期举行。这种“两个日期的策略”有利于在地机构与观鸟爱好者当候鸟迁徙至世界各个角落时开展“世界候鸟日”活动。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候鸟迁徙的相关记载,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提到“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礼记·月令》中也有“仲春之月元鸟至,仲秋之月元鸟归”的说法,这两处记载分别描述了鸿雁和家燕南北定期迁飞的现象,这是对候鸟迁徙这一特性最为生动的概括。

什么是候鸟?候鸟为什么要成群结队地迁徙?迁徙途中又可能会经历哪些困难和挑战?这些一直都是人们感兴趣的课题。值年世界候鸟日之际,笔者就和大家聊聊关于候鸟迁徙的故事。

Part.1

什么鸟需要迁徙?

有一种鸟

一生注定随着季节的转变

南来北往四处为家

它们一生飘荡不畏路途遥远的飞着

无非只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大家都叫它候鸟

——王杰《候鸟》

候鸟是相对于留鸟(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区的鸟类,如喜鹊、麻雀和环颈雉等)而言的,是指每年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避寒地之间具有迁徙行为的鸟类,常分布于气候季节变化较大的中高纬度地区。它们一般春夏季飞到纬度高的地区筑巢生育,待幼鸟长大后正值深秋,又陆续飞往纬度较低的地区越冬。在不同地域,根据出现时间的不同,可以将候鸟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三大类。

以广东地区为例,杜鹃、家燕等候鸟夏季在广东繁殖,秋季则飞往东南亚等更南更温暖的地区过冬,次年春季又返回广东繁殖,这便是“夏候鸟”;柳莺、雁鸭等候鸟,秋季从北方迁至广东越冬,次年春季飞回北方繁殖,这便是“冬候鸟”;凤头蜂鹰、翘嘴鹬等候鸟,只在迁徙途中经广东,作短暂停留又再次起飞,不在广东繁殖或越冬,这便是旅鸟。

所谓夏候鸟、冬候鸟与旅鸟,实际上是一对相对概念,都是针对于某一地区而言的,在繁殖地被称为“夏候鸟”,在越冬地被称为“冬候鸟”,在迁飞途中则被称为“旅鸟”。如黄胸鹀(又名禾花雀),在广东是冬候鸟,在东北地区则是夏候鸟,在广东与东北之间的迁徙路线上的地区则是旅鸟。

Part.2

候鸟如何迁徙?

迁徙,

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更是一场地球上最悲壮的马拉松。

01迁徙路径

1

全球八条候鸟迁徙路径

科学研究表明,在全球共分三大候鸟迁徙区,也称为三大“南北大陆桥”,即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大洋洲。经过多年的候鸟环志跟踪与研究,专家们在三大迁徙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八条主要候鸟迁徙线,分别是:

1.跨越整个大西洋连接西欧、北美东部及西非狭长地带的“东大西洋迁徙线”;

2.连接东欧和西非的“地中海―黑海迁徙线”;

3.跨越印度洋,连接西亚和东非的“东非―西亚迁徙线”;

4.从南到北横穿整个亚洲大陆的“中亚―印度迁徙线”;

5.跨越印度洋、北冰洋和太平洋,连接东亚和澳大利亚大陆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

6.贯穿整个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美洲―太平洋迁徙线”;

7.贯穿整个南、北美洲中西部的“美洲―密西西比迁徙线”;

8.将南、北美整个东部连接在一起的“美洲―大西洋迁徙线”。

这些迁徙路径或穿越崇山峻岭,或横贯整块陆地与海洋,或在滩涂遍布的海岸线上。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八条迁徙线几乎涉及到了世界上所有的雨林、湿地与沼泽。知名的美国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哥斯达黎加岛、非洲大裂谷,以及香港米埔湿地、台湾嘉义鳌鼓湿地、江西鄱阳湖湿地都是这些迁徙线上重要的鸟类休息站。候鸟们不仅完成了迁徙的过程,更在迁徙中成为了一个个饱览地球美景的旅行家。

2

我国三条候鸟迁徙路径

全球八条候鸟迁徙路径中,“东非―西亚迁徙线”、“中亚―印度迁徙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这三条经过我国,每年从我国过境的候鸟种类和数量约占迁徙候鸟的20%—25%,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地处重要的国际候鸟迁徙路径之上。这三条路线在我国的部分就分别形成了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三条候鸟迁徙路径。

01

西部迁徙路线(“东非―西亚迁徙线”)

这条线路的候鸟夏季在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干旱地区的荒漠或草原繁殖,到了秋季则跨越青藏高原的阿尼玛卿、巴颜喀喇、邛崃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迁飞至四川盆地西部和云贵高原越冬。新疆地区的湿地水鸟可向东南汇入该西部迁徙路线。此迁徙路线上的候鸟有斑头雁(左上)、鱼鸥(右上)、黑颈鹤(左下)、红嘴鸥(右下)等。

02

中部迁徙路线(“中亚迁徙线”)

这条线路上的候鸟往往来自西伯利亚,它们经贝加尔湖进入内蒙古的大草原和戈壁滩,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和陕西地区繁殖休整后秋季飞往四川盆地越冬,或继续向华中或更南的地区越冬,最远的能够抵达孟加拉湾和印度洋沿岸。此迁徙路线上的候鸟有赤麻鸭(左上)、普通鸬鹚(右上)、棕头鸥(左下)、大苇莺(右下)等。

03

东部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

在这条线路迁徙的候鸟最远从美国阿拉斯加起飞,到澳大利亚西太平洋群岛繁衍后再北上,经过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也有一部分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与华北东部繁殖的湿地水鸟,春、秋季节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南北方向的迁徙。三条迁徙线路中,此条迁徙路线上的候鸟数量最多,有白鹳(左上)、天鹅(右上)、老鹰(左下)、画眉(右下)等。

02定向机制

候鸟的迁徙,在令人惊叹之余,也不禁迷惑:迁徙路径如此漫长,候鸟却能精准地到达目的地,它们是如何在浩瀚的天地间确定自己飞行的方向呢?

1

地标

许多白天迁徙的候鸟,第一次秋季迁徙时就会记住路径上明显的地标,如河流、山脉、海岸线等。当次年春季要返回筑巢地时,就会沿着来时的地标返回去。

2

太阳和星辰

白天迁徙的候鸟利用太阳一天中在天空上的移动位置来辨别方向。还有一些候鸟为了躲避大型猛禽的攻击,选择在夜晚迁徙,它们有能力辨识星星在夜空中所形成的图形,当天空中星星的图形与它们脑中的“星图”相吻合时,就能分辨南北了。

3

磁场

候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居住地的地磁场强度大小,而且能随时识别地磁场强度的细微差异,它们通过感知地理北极与磁北极之间的偏角来确定经度,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凭借这种特殊本领,在南来北往飞越数千公里的迁徙路程中,准确无误地飞回家。

Part.3

候鸟为什么要迁徙?

迁徙,

是自然界赋予候鸟的一项使命,

更是一种对生命践行的承诺。

引起候鸟迁徙的因素很复杂,一般认为是鸟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不仅有候鸟内在的生理和遗传方面的因素,也是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与温度、光照、食物、天敌、湿地等生活条件的变化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

温度

鸟类出现迁徙行为大约在10多万年前。当冰川来临,北半球广大地区便会被冰雪覆盖,气温大幅度下降,鸟类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向温暖的南方迁徙。等到冰期过后,鸟类又重返北方家园产卵、育雏,最终慢慢的便形成一种特殊的习性。温度会直接影响鸟类自身的感受。当高纬度地区温度降低时,鸟类便会沿着既定的路线迁飞向另一个地方越冬或避暑,而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中高纬度地区也会有一些区域会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度,生活在这里的候鸟就有可能转变为留鸟。

2

光照

有相当一部分候鸟,每年开始迁徙时间非常稳定,据室内实验的验证,这与日照时间有关,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以上或以下之后,会触发鸟类体内的某种反应机制,诱发其迁徙行为。

3

食物

有学者认为,鸟类是恒温动物,本身对环境温度的变化较不敏感,因而温度因素对候鸟迁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食物来实现的,温度降低不仅食物本身的活动停止,而且鸟类的觅食活动也会受到限制,候鸟迁徙可以帮助候鸟摆脱食物匮乏的困境。例如,入秋后,我国北方大多数植物纷纷落叶与枯萎,昆虫陆续钻入地下入蛰或产卵后死亡,数量锐减。由于食物的匮乏,令以昆虫为食的小型鸟类难以生存,只有迁徙到食物丰盛的南方才能更好地越冬,而以小型食虫鸟为猎捕对象的大中型鸟类,也只得随之南迁。等到翌年春天,北方气候转暖,繁殖地的植被得以恢复,昆虫增多,这时它们便又回到繁殖地进行筑巢、产卵、育雏,因为繁殖地纬度较高,有更长的白昼时间可供亲鸟觅食,从而更好地哺育幼雏。

4

天敌

纬度较高的繁殖地气温较越冬地低,天敌较少,且正值春夏季,食物丰富,天敌的食物来源也较为丰富,天敌的捕食压力相对较低,故天敌对候鸟威胁较小;纬度较低的越冬地物种繁多,一方面天敌较多,另一方面巢位、食物、生存空间的竞争也较激烈。

5

湿地

湿地是候鸟生存栖息的必要条件。无论是越冬地,还是繁殖地,亦或是迁徙途中经过的休憩地,都必须是湿地。因此,地势低平的沿海平原往往成为了候鸟迁徙的首选,一方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湿地广布,另一方面沿海地区,湿地面积大。而对于湖泊而言,冬季往往更适宜候鸟生存,因为冬季湖泊水位低,浅滩面积大。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候鸟可以在湿地停留休息,补给营养。也正是因为湿地分布不规则的特点,造成候鸟迁徙路线并非理想的直线。

6

鸟类生理因素

根据研究者对笼养鸟类的观察,每到繁殖季节鸟类会出现所谓“迁徙不安”的行为,部分物种会终日朝向迁徙方向站立或不断试图起飞,一些夜间迁徙的物种会颠倒昼夜节律,在夜间显示出异常活跃的状态。由于在笼养条件下,气候、温度、光照、食物等外部条件终年不变,因而笼养鸟类在迁徙季节的“迁徙不安”行为说明至少对部分物种而言,迁徙是其生命本能的一部分,受到其内在生理因素的调节。

Part.4

候鸟迁徙途中会带来什么影响?

迁徙,

是历经重重危机后的数千里旅行,

只为了一个目的,

生存……

1

积极影响

候鸟迁徙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候鸟种群的生存与发展上。

首先,候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迁徙,使其始终生活在最适宜的气候环境中,并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强烈的新陈代谢,能为养育后代创造最合适的条件;其次,迁徙能使鸟类的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有利于繁殖和自动平衡占领区的行为;最后,候鸟迁徙还使候鸟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散,增加不同个体间接触与交配的机会,因而在促进候鸟自身进化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消极影响

候鸟迁徙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禽流感等流行性传染病的爆发与传播上。

候鸟与其它动物一样,体内经常携带多种病原体,包括线虫、绦虫、吸虫等寄生虫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细菌等病原微生物。通常候鸟都生活在野外,跟人类接触的机会较少。但由于迁徙过程中,候鸟带毒、排毒或死亡后的尸体而污染水源,或与当地的留鸟(如麻雀、喜鹊、鸽子等)和人类饲养的家禽及其生活的环境接触,从而使当地的留鸟与家禽患病甚至传染到人身上。据统计,世界上已发现数十种可以由鸟类携带的病原体传染给人类。如年我国发生的H7N9病毒基因便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长三角地区鸡群的基因重配。

Part.5

候鸟迁徙之路为何困难重重?

迁徙,

不是一场单纯的集体出游,

而是一次性命攸关的生死考验。

纪录片《迁徙的鸟》的导演雅克·贝汉说:“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迁徙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需要一生的不倦经营,就算前方有喜马拉雅山上的暴雪和雪崩,有鬣狗的利齿和猎人的枪管,有工业区的机器怪物和污染后的烂泥,有抓捕者的牢笼,而飞翔不能停止。鸟儿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飞翔,即便是短暂的歇歇脚,也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可见,候鸟的迁徙绝非轻易之举,它是鸟类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鸟类在迁徙活动中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这种伤害有的来自于自然环境,但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人类自身。

1

自然威胁

首先,长距离的迁徙路途容易使候鸟中途缺少休憩觅食地,易疲劳饥饿致死;其次,迁徙途中飞越宽阔浩瀚的水域时常常遭遇骤起的风暴,这些海浪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这些生灵;再次,迁徙途中飞越高海拔的山脉时易遭遇恶劣天气,如斑头雁在飞越喜马拉雅山时,随着海拔更高,气候更加寒冷,空气因稀薄而缺氧,大部分候鸟在飞越后体重会减轻一半,而大批当年出生的幼鸟在迁徙途中或到达迁徙终点后都难逃夭折的命运。

2

人类威胁

近年来,偷猎、食用候鸟的现象加剧,加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干扰,野生候鸟的生存受到严重影响,种群数量不断降低。

首先,人类对候鸟的捕杀和食用严重影响到某些候鸟种群的生存。研究表明,候鸟夜间迁徙的高度常低于白天,在碰到有云雾、强逆风、小雨、弱月光等气象条件时,则降至低空,人类对候鸟的杀戮往往在这时展开。每年秋季,在湖南、江西等“鸟道”上,对鸟类的层层截杀行为触目惊心,仅是湖南桂东的“千年鸟道”上,有时一天被打下的鸟竟然会超过一吨,能飞到广东等越冬地过冬的候鸟已逐年减少。再如黄胸鹀(又名禾花雀),由于受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广东部分地区盛行食用该鸟,使得该鸟种群数量大为减少。

(农民自制灯具,射程很远)(左图:绑住嘴巴的鸟儿被活生生地拔毛,据说活鸟的营养价值很高;中图:小餐馆不大的冰箱里,放满了腌制的鸟,相关菜品每道售价从五十到几百不等;右图:卖鸟人用烟嘴把鸟嘴封住,因为鸟儿会咬人,更因为,伤了嘴的鸟会掉价)(图片来源:羊城晚报《“千年鸟道”上的杀戮》/李峰)

其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常常有意无意地破坏鸟类迁徙路线上的补给点。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使得湿地面积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候鸟食物供给量不足;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对大气和水产生污染也会影响到食物的安全,最终将污染转嫁给候鸟使其中毒,最终使候鸟的食物补充造成困难。

再次,人类城市建筑物和车辆的灯光、高压电线等设施也会对候鸟迁徙带来不利影响。由于许多候鸟夜间迁徙,有时会把灯光当成黎明的光线,这种趋光性使许多候鸟夜间迁徙时撞上亮着灯光的建筑物或车辆。据FLAP统计,多伦多一个秋季因受灯光吸引而撞上高层建筑物的候鸟竟高达约只。裸露的高压线也会给鹳类、雕类等大型候鸟带来危险。据国际鸟盟报道,每年有30%初飞的西班牙雕触电致死。如此高的死亡率对于这种世界上仅剩不到对的物种来说确实是极为不利。有些国家正在通过对电力塔、电缆等套上塑胶管套的方法来将其对候鸟的威胁降到最低。当西班牙多尼亚纳国家公园周围的电力线被清除掉后,6月龄的西班牙雕的存活率很快从17.6%上升到了80%。

最后,有些公路的修建会阻断候鸟迁移的通道,公路上飞驰的汽车也会威胁着迁徙中的候鸟。在中国额尔古纳地区通向海拉尔的公路上,春秋时节车辆在草原中的公路上撞上迁徙的候鸟是很常见的;再如台湾的阳明山国家公园在3年就有多只的动物不幸被车辆辗毙,其中还包括珍贵的鸰角鸮。为了避免这一状况,许多国家在候鸟出现频繁的路段上都有警示候鸟出没的标志,但这一做法收效甚微,对哺乳动物有效的“地下通道”往往对候鸟的意义也不大。

Part.6

保护候鸟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做看客,

保护自然,

从我做起。

1

政府层面

1.在已知候鸟迁徙通道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保护;

2.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严禁非法捕杀、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候鸟,打击在候鸟迁徙停歇地、迁徙通道和集中活动区域张网捕鸟、投药毒鸟等不法行为;

3.调节入湖水量,稳定湿地水位,确保湿地环境利于候鸟生存。

2

组织层面

1.在候鸟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站点,组织志愿者观察并保护候鸟,同时加强当地留鸟的监测工作,特别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城市鸟;

2.建立并完善有关候鸟迁徙的数据库中的疾病谱和防治手段,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

社会层面

1.提高普通民众保护候鸟意识,使其知晓保护野生候鸟的重要性及食用鸟类的危害性,摒弃吃野鸟、养野鸟的坏习惯;

2.在候鸟迁徙路线上避免强光、噪音和高大建筑等人为干扰;

3.加强我国南方鸭场的管理,在候鸟迁徙时停止放鸭,以减少与野生候鸟接触或共用同一个水域的机会。

4

个人层面

1.观鸟时要保持隐秘与安静,不要惊吓野鸟;

2.候鸟生性害羞,行为隐秘不易观察,不用放鸟鸣录音带、丢掷石头等不当方法引诱或追赶野鸟,让它们能自在地觅食与休息;

3.遇孵蛋或育雏中的鸟巢,应尽快离开,避免亲鸟弃巢;

4.避免与候鸟的粪便接触,避免其成为疾病的传播途径。

Part.7

“候鸟迁徙”教学构想

1

思维导图

2

教学构想

生物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一度被誉为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具有很强的环境指示作用。近年来,高考卷中以某一植物或动物种群为研究对象创设问题情境,进而考查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相关的地理原理。

候鸟迁徙行为是一种适应现象,是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凭借这种活动,可以满足它们在特定的生活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荣得到可靠的保证。候鸟迁徙成为近几年高考的“常客”,值得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ningwanbao.com/wbtd/52761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