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各姓氏家族代表合影
近期本报连续刊发的《家谱故事》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昨天上午,本报召开首届“扬州西山家谱研讨会”,来自扬州西山的麟经堂徐氏、四知堂杨氏、河润堂俞氏、百忍堂张氏、钰善堂钱氏等八大姓氏家族的十多位读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扬州西山指扬州明清古城区西北,今邗江、仪征西北部连接今南京六合、安徽天长一带,方圆二百余里的丘冈地区。
古今结合
弘扬祖先思想精华
四知堂杨氏后人杨建表示,扬州晚报《家谱故事》栏目非常好,每个姓氏故事里不仅讲述了姓氏的由来,还讲述了这个姓氏家族的迁徙历程,让读者们对这个姓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文章中的家风家训更是向读者展示了这一姓氏家族内在的文化内涵、处世态度、人文风骨等,很有教育意义。
“家风家训是祖先人生经历的精华,是千百年来传承文化的浓缩,其中很多道理放在今天也十分有意义。”杨建说,“我希望家谱故事中能更多的古今结合,因为毕竟家谱中记载的很多故事都是祖先的事迹,我希望能多挖掘报道这个家族当代杰出的后人故事,以此讲述优良的家风传承,弘扬社会正能量。”
河润堂俞氏后人俞正文说,家谱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里面记载了先辈的人生感悟,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继承与发扬。“我们作为后人,不仅要继承祖先的优良品质,还要学会如何古为今用,将祖先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让后辈子孙学习和传承。”
学习家训
更好地提升自己
钰善堂钱氏后人钱富新说,通过阅读家谱,可以了解到家族的过去,学习家风家训,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我是一个年轻人,以前对家谱之类的一点兴趣都没有。前不久,我去了一次西安,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作为一个六朝古都,那里沉淀着文明的兴与衰。这次西安之行,让我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是扬州人,扬州也是一座文化古城,我们钱氏一族作为在扬州这座古城繁衍生息了数百年的家族,我们家族的兴衰荣辱与扬州城市的发展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决定,研究历史文化就先从研究自己家族的家谱开始,首先了解家族的过去,再了解扬州的历史。”钱富新说。
“在阅读家谱的过程中,通过祖先留下来的家风家训,我更好的了解到我们家族的祖先的优良品德,这个对我自己的触动很大。这让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自己。”
社会重视
家谱文化正在复兴
四知堂杨氏后人杨定元说,扬州晚报开辟了《家谱故事》这个栏目,并连续刊登了多篇文章,这表明着家谱文化的复兴。
“有人说,家谱只是你一个家族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家是中华民族年传承的最基本单位,家谱中的记载的是历史的兴衰。许多家谱中的故事放之四海皆为典范。比如《朱子家训》中的"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一句话被无数后人奉为至理名言。再如我们家族四知堂的由来,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一典故更是千年来廉洁与公正的典范。所以说,家谱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杨定元说。
“扬州晚报如此重视家谱故事,在我看来这表示家谱文化正在复兴,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希望扬州晚报将这个栏目继续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家谱,了解家谱文化。”
河润堂俞氏后人俞爱华希望编修出扬州特色的家谱。“我个人钻研家谱文化13年,看过多本各个家族的家谱。古谱主要分为苏(苏轼)体家谱和欧(欧阳修)体家谱。如今,随着新一轮的重修家谱潮的到来,我希望能编修出具有扬州特色的扬体家谱,将家谱文化与扬州文化充分结合。”
搭建平台
筹划家族公益组织
四知堂杨氏后人杨建提出,是否能够利用扬州晚报的平台创立家族公益组织,帮助更多的人。
“在我们家族内部一直存在着互帮互助,比如家族中家庭困难成员患病,家族会为其筹集救助资金。后来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家族成立了"四知堂志愿者协会",开始帮助一些外姓的困难家庭。但是我们一个家族的力量毕竟还是有限的,我希望扬州晚报能牵头成立一个扬州各大家族志愿者联合会,大家齐心协力,向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另外,我希望能利用扬州晚报的媒体力量,与其他城市的媒体进行联系,实现各家族宗亲互访。在将宗亲请过来,领略扬州风采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走出去,将扬州人的家谱文化、扬州文化传递给各地宗亲。”
会议最后,在扬州晚报的牵头下,参会家族代表成立了扬州西山家谱研究会筹备组,该研究会将会共同研究探讨西山各家族家谱文化。记者宫鋆煜文/图
陕西姓氏渊源文化交流平台sxxsyy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