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 秀峰区甲山村委敦睦村祖庙落成于年,是在原址重修的。正堂墙上挂着其他村庄或庙会团体敬送的锦旗和镜屏。正中设一神台,空着。老人说,那是十年一次大划龙舟时用来供奉龙头的。神台上一块红布上,有墨汁写着的“青龙神庙”字样。祖庙大厅正中神台
祖庙门外墙上镶嵌了几块字迹模糊的石碑,上面留下了历次重修祖庙的记录。祖庙天井旁是敦睦村的天网工程监控室,监控室墙外靠地面镶嵌着两块古碑,一块刻于清嘉庆六年、一块刻于清道光十五年。敦睦村的过往记忆,如今也就剩下这座重修的祖庙和古碑了。
昔日祖庙唯留此柱石
甲山村委党支部书记廖宏辉就是敦睦村人。他说敦睦成村最早应该在明末,与桃花江流域其他村落时间大致差不多,早先有8姓人家,如今多户近人的大村子只有廖、李、阳、熊、苏、曾、汤7姓是原住民。祖庙是村里几姓人家共有的庙堂,主要用来议事和举行重大仪式,应该在村子形成不久便有了。
刻于嘉庆六年中秋的石碑为《众议禁约碑》,距今年,堪称桂林郊区现存的最早的村民自治公约。此碑应该一直竖立室内,至少也是遮风避雨之处,没有风化侵蚀痕迹,字迹不清的极少。
嘉庆六年刻立的《众议禁约碑记》
碑文抄录如下:“朝设律例,乡严禁约,国家两益。各村历来,风淳俗厚,蹈矩循规,从无梼杌之辈。习气攸殊,贤愚不一,第恕愈步,浮薄有下。決纪旧足,公议约立禁条胪例于(宇)。閤村老幼,入庙触目,父戒其子,兄勉其弟,共为善良。复敦醇厐,实行厚德,勒石永垂。”
这段导语,开门见山阐明众议禁约的由来,前人奠定了淳厚民风,但是时移势易,淳朴善良的民风遭到损坏,因此订立规矩而共为善良。
禁约共14条,涉及村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惩罚办法清晰明了,有很方便的操作性:
“禁:干伦犯纪,不孝不悌,甚至恃横行凶,斗殴泼憊,聚党赌博。犯者通众公议重罚;
禁:偷割田禾豆麦芋头,犯者将赃物追还失主,外罚钱乙千文;
禁:偷割山场平地税草,犯者将草追还失主,外罚钱乙千文;
禁:绺钻偷草及洗晒衣服,犯者追还失主,外罚钱乙千文;
禁:偷窃村中园内堆放稻草、烧草及瓜菜时果等项,犯者罚钱八百文;
禁:攘鸡鸭偷猪狗及唆人妇女为窃,接手肥己。犯者罚钱乙千文;
禁:园内竹木蔸根及江边柳树根基不得盗挖砍,犯者罚钱八百文;
禁:豆麦将熟,无论男妇老幼,不得胡乱扯烧食,经人看见,以偷窃论议;
禁:堰坝原以聚水灌溉田丘,预防田禾豆麦芋头干旱,不得盗挖放水张口,犯者罚钱八百文;
禁:挖毁田基,立基戽鱼,填基沟洲,犯者罚不(少于)八百文;
禁:田基不得太铲窄狭,亦不得牵牛踩崩,至牛践食田禾豆麦,犯者罚钱八百文;
禁:纵放猪牛下田践食田禾豆麦,犯者每次罚钱二十文,食多者加倍(处罚);
禁:山场平地税草,无年限定立长起,不得乱割,犯者(比)照偷草罚条处罚;
禁:纵夜放马匹,践食田禾豆麦。
该禁约碑最后明确:“以上规条,閤村公议,有犯即罚,绝不徇情。其所罚钱文,留为供本村检盖庙宇之用。尚不遵条禁,必通众,禀官惩究。凡我村众,各宜凛之!”
此碑前因概述清晰准确,订立禁约的意义简介明了。所定禁条,与村民息息相关。结尾的“有犯即罚,绝不徇情”铿锵有力。足见几百年前,敦睦村民公议自治之威。
道光十五年的《公议禁约碑》字迹不清楚的地方比嘉庆六年石碑多,条款比前者少,主要是就村子附近驻扎的军营马匹与村民产生的纠纷而作出判析和规定。
道光十五年刻立的《众议禁约碑》
该禁约先是陈述刻立本禁约碑的由来:“民为邦本,食乃民天。五谷杂粮,胥关民命。奈游手好闲者罔思稼穑之艰,养牲者纵放不羁,不念民依之切而已。营兵纵放马匹,昼夜周游践食,更堪怜悯何在?”
驻军与村民此前已经有过争端,经上级协调,双方达成了谅解:“乾隆年间拿获送官,承蒙前舆主及营主各出示谕严禁,勒石永垂。”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前面的人达成的谅解渐渐被淡忘,营马与地方民众的矛盾冲突再起:“乃年久月深,营兵覆蹈古辙,纵放马匹,郊外遍游不拘于宵。”
接下来就是本次事件的发生及调解过程和再行众议禁约的经过:“于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内,其马夜游,不知于何处带伤而来,经行路旁田内,反被兵丁复陷,绅耆囚此。悉(刀)呈禀抚宪大人,析蒙批查:营马自有牧场,且一兵一骑亦不难于看管。何得任性纵放致伤?粮业维系,兵放马踏,损何家禾苗何以?(无)不叙明,以范查办。仰本标桂林营参游等,严行查禁,一面出示晓谕,(此处有字损毁)本部院查考,即荷参游两官各出示谕严禁,实贴四门,不准营马出城牧放。”
就营马纵放导致纠纷事件作出调解决定之后,顺便订立几条众议禁约:
“特恐事久复滋,因将迺面(通閤)公议禁约条款并刻于后,永远为据。
一议:男妇大小偷窃等物,经拿获者,每名罚钱壹千文;
二议:猪羊下田践食,每头罚钱四百文;
三议:牛马下田践食,每匹罚钱四百文,如夜犯者加倍,反抗者追究。
两块古碑,讲述着敦睦村先民几百年前如何通过众议禁约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故事,几百年来,敦睦村村名从睦邻改为敦睦,8姓村民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当初的公议禁约方式奠定了和睦相处的基础。遥想当时敦睦村一带的农业发展情况以及清代驻军情况,遥想面对各种不良风气和与驻军马匹的矛盾互相争执辨理的情况,从中不无启迪。
怎么看我们的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