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至年6月,南宁市财政累计筹措资金.76亿元,主要用于内河水环境治理、污水直排口整治、管网建设、清淤清障、污水处理、河道整治、海绵城市等方面建设。其中,年投入3.99亿元、年投入24.13亿元、年投入31.33亿元、年投入65.73亿元、年1—6月投入6.58亿元。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整合各项财政资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年以来,除中央、自治区财政共补助19.51亿元外,南宁市财政通过整合海绵城市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预算内资金、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引导基金等多种渠道统筹资金.25亿元用于黑臭水体项目建设和管理。一方面将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纳入城市建设投资计划,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安排资金,大力支持黑臭水体治理管理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南宁市财政定期梳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并加强与项目牵头单位对接,及时了解项目进度,督促项目业主按照时间节点完成项目进度,及时申请项目进度款。
(二)创新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为畅通投融资渠道,制定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南发〔〕2号),为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渠道畅通、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通过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优化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流程、规范企业投资行为等方式,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南宁市通过采用PPP模式和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支持黑臭水体治理。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南宁市沙江河流域综合整治PPP项目、南宁市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南宁市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南宁市水塘江综合整治PPP项目等五个PPP水治理项目成功落地,五个项目总投资84.87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方投资79.1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93.29%,有效解决了涉及黑臭水体治理上的资金、技术、管理等问题。
(三)出台财政补贴激励政策,引导社会投资黑臭水体治理。为鼓励社会主体投资黑臭水体治理,南宁市相继出台了《南宁市PPP项目财政以奖代补政策的通知》《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鼓励政策文件,明确市本级财政每年度安排万元海绵城市投资建设项目奖励资金,对社会投资的新建、扩建、改建海绵化项目,经验收合格后按项目占地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物(SS)削减率分三个等次分别给予12—50万元不等的奖励。鼓励支持PPP项目方面,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奖励的基础上,该市明确:对完成采购手续、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并签订合作协议书、项目公司注册完毕、项目资金筹措到位的各县(城区)、开发区、青秀山风景区新建PPP项目,市财政按照项目引入社会资本的规模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从50-万元不等;列入财政部PPP示范或试点项目的,奖励金额按照上述标准再提高10%。
(四)创新驱动,转变理念。南宁市水体污染来源错综复杂,有污水直排口的点源污染,有河床底泥的内源污染,有农业种植养殖及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等,必须用系统思维推进治水工作。在治理模式上,该市敢于在治理理念上大胆创新,突破过去治河“先下游,后上游,分段实施”的做法,提出了“PPP模式、全流域治理、海绵城市、标本兼治、按效付费”等创新理念。以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为例,通过PPP模式,以可研投资估算为控制数,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优势,在设计、建设阶段从生态技术措施着手,增加了流域污水处理工程、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海绵城市工程、信息化监控工程等新内容,系统解决了原项目分段治理模式不能彻底解决的水质改善(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和生态河道的补水及中水回用问题、初期雨水的拦截处理及利用问题、河道的长效管理(在线监控)问题。此外,通过政府的行政管理手段,对上游未整治流域的面源加以限制和管控,全流域同步启动保护,实现了竹排江上游与下游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和水文化的有机统一,全流域、新技术、新模式、新管理同步启动重铸水城建设新景象。
(五)加强资金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为了加强资金管理,南宁市出台了《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南宁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三年(—)绩效考评方案》等,对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分配、拨付、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将项目分类纳入市“两重两问”办、市委督查室、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和市绩效办考评督查范围。通过财政稽查、政府审计、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管手段,对资金走向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杜绝非法占用、挪用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同时,通过改革PPP管理模式和考核体系(采用“全线多断面考核、按效付费”的运营管理方法),形成了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上的水质、水量、防洪三大考核指标体系,若干考核细则条款,有效实现了考核向运营转移、风险向企业转移。
二、取得的成效
(一)厂网建设初见成效,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年以来,已完成市本级污水管网建设公里,其中完成内河沿岸截污管网建设83.公里。做好管网的疏通维护,、、年,市本级收集处理污水量分别为万吨、万吨、万吨。除了保障江南污水处理厂(48万吨/日)、埌东污水处理厂(30万吨/日)、三塘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五象污水处理厂(试运行阶段5万吨/日)等4个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外,于年新建了那考河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年新建那洪沟污水处理厂(吨/日)及各内河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40座(污水处理站、一体化设施),新增处理能力总计48.14万吨/日。同时,抓好埌东污水处理厂四期、江南污水处理厂三期、三塘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提标改造。
(二)开展管网普查,实施源头截污治理。年9月9日,南宁市印发了《关于印发南宁市建成区排水管网专项普查及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府办函〔〕号),计划投资多万元,从年起启动建成区排水管网专项普查和整治工作,计划用3年的时间实施污水溢流、污水错接漏接、雨污混接等问题普查,并用5年时间对这一系列问题实施整治,从源头开展雨污分流,促进厂网高效运行。目前已完成竹排江等流域约38.7平方公里范围内公里排水管网错接、混接情况调查,查出个雨污错接混接点,并已完成个雨污错接、混接管网改造工作和管网清淤工作。
(三)海绵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大力实施海绵城市三年计划(-),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共实施项目个,其中已完工项目个,在建项目71个,完成海绵项目总投资.71亿元,试点建设以海绵的方式削减污染源,降低初期雨水对内河水质的污染。重点是是针对海绵城市示范区,完成了民族大道东、七一总渠、南湖、凤岭冲沟、竹排江等流域约38.7平方公里范围内公里排水管网错接、混接情况调查,查出个雨污错接混接点,并已经完成个雨污错接、混接管网改造工作和管网清淤工作,有效提升了竹排江水环境质量。
(四)创新全流域治理理念,建成全国首个水流域治理PPP项目。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年2月26日签约社会资本,合作期10年,历时两年建设,年3月正式进入8年运营期,政府逐年按绩效考核结果支付流域治理服务费。该项目通过应用PPP模式,不仅在短期内实现了水清岸绿,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该项目,总书记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指出:“保护生态,和谐发展,是现在我们建设方方面都要体现的理念。”
二是被列为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财金〔〕号)
三是全国首个采用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采购社会投资人,而且已正式进入运营期的流域治理PPP项目。
四是改革经验获得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南国早报等媒体正面报道,具体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多次正面报道、《那考河:一个PPP项目的实践样本》、《广西首个PPP模式试点项目落地南宁》、《那考河明年现最长桂花景观带采用“海绵体”建设》、《探路PPP广西解海绵城市资金之渴》等,并作为典范案例在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会议上向与会嘉宾宣传播放。
五是成为PPP项目典范案例:一是被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3月出版的《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收录;二是被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E20环境平台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年9月出版的《PPP丛书PPP示范项目案例选编-水务行业》收录。
六是荣获国家住建部(建城〔〕号)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南宁市财政局赞赏